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
【作者】 杨伟红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小学部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课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其实低效的课堂。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克和千克》时有这样一个片断:老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师话音刚落,小组内便忙活起来,同学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好不容易意见达成一致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而另一些人却在那儿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杂乱无章的状况下进行着……。这样的课堂,缺少老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本案例中,如果老师能够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如果组长能够控制全组,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担负明确具体的任务,并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
三、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是有效的学具操作的基础
学具操作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只有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才会产生交流的需要,有内容可交流。同时这也给那些不爱动脑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进步的机会,避免了学具操作中不劳而获、人云亦云的现象。《数学课标》中也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学具操作前,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他们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进行交流。这样,学具操作才不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卡纸画好4个大小不同的圆,准备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和一根线,课堂上就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操作,从而明白圆的周长是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同时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计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自然就引出了圆周率,学生也很快地推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再如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这一课时,我对同学说:”请你们把自己的铅笔都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看看她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拿着自己的铅笔左瞧瞧,右看看,一会儿,脸上便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有的甚至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于是,我知道时机成熟了,他们有了学具操作的需要,便对同学们说:“请你们四人小组的同学把铅笔放在一起,把她们分成几类,并想想有不同的分法吗?”听到这里,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边讨论、边操作,不多久,就找到了许多分类方法,领悟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的道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课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其实低效的课堂。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克和千克》时有这样一个片断:老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师话音刚落,小组内便忙活起来,同学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好不容易意见达成一致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而另一些人却在那儿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杂乱无章的状况下进行着……。这样的课堂,缺少老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本案例中,如果老师能够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如果组长能够控制全组,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担负明确具体的任务,并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
三、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是有效的学具操作的基础
学具操作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只有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才会产生交流的需要,有内容可交流。同时这也给那些不爱动脑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进步的机会,避免了学具操作中不劳而获、人云亦云的现象。《数学课标》中也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学具操作前,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他们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进行交流。这样,学具操作才不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卡纸画好4个大小不同的圆,准备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和一根线,课堂上就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操作,从而明白圆的周长是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同时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计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自然就引出了圆周率,学生也很快地推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再如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这一课时,我对同学说:”请你们把自己的铅笔都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看看她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拿着自己的铅笔左瞧瞧,右看看,一会儿,脸上便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有的甚至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于是,我知道时机成熟了,他们有了学具操作的需要,便对同学们说:“请你们四人小组的同学把铅笔放在一起,把她们分成几类,并想想有不同的分法吗?”听到这里,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边讨论、边操作,不多久,就找到了许多分类方法,领悟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的道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