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之我见
【作者】 李 敏
【机构】 新疆农六师105团中心学校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在于读。朗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通过朗读体会文章铿锵之声、音乐之美及启承转合、急迫舒缓的节奏美、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语感。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抓住重点精讲点拨、精心设计问题,把较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读,必要时教师范读,疑难处指导学生反复读。灵活多样地选用朗读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从而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关键词】示范朗读;情境创设;比较朗读
【正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并贯穿始终。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不苟且,不粗心的习惯。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抓住重点精当点拨,营造民主的氛围,给足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必要时教师要范读,疑难处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理解词义、句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全面提高阅读效果。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注重示范朗读,感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示范读非常重要。示范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示范、学生示范、录音示范、电教设备示范等。朗读教学进行的好不好,示范朗读起了很大的作用。示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矫正字音、确定重音、调整语速、弄清停顿,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还记得支玉恒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课文题目指导学生朗读,设计两个问题:哪里的父与子?地震中的谁?由于重音的变化,让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示范读还能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地兴趣和情绪感染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根据文体不同,有的放矢,进行朗读训练
每一次的读,都有一定的目的性。由于文体不同,读法也不同,记叙文读时应带浓郁的抒情色彩,要读出强烈的感染力,读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对议论文,因其逻辑性强,重在说理,读时应庄重深沉,突出其强烈丰富的号召力;对诗歌,按音乐节奏朗读,可活跃课堂气氛,对理解课文内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红领巾”真好》一文,我按一问一答的规律朗读时,有的同学们也模仿着我的语调,摇晃着小脑袋读起来,还有的同学像模像样地表演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真的像花儿开放,鸟儿飞翔,真正享受了诗意的语文课堂。
三、抓住课文重点,品词品句,进行朗读训练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中心有较大作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指导学生字斟句酌地朗读,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抓住重点词、重点句反复读,读出感情,实现朗读能力的迁移。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中抓住表现闰土捕鸟动作的词语“支”、“撒”、“拉”进行品读,对描写闰土捕鸟的动作的重点部分进行反复朗读,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兴趣,进行朗读训练
(一)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月光曲》第9段朗读,配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学生边欣赏音乐,边配上文字,不仅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还聆听了乐曲,感受到了贝多芬的音乐造诣和对穷苦人的同情与关心。
(二)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他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去感悟文章中的情景,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就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思。
(三)学生感兴趣的比较朗读
比较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句意的理解,朗读起来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对比较朗读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比较朗读,改变句型比较朗读,重组课文结构比较朗读等。如《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的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文章前面,作者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要读出敬佩的语气;而中间笔锋一转,说“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则要读出作者和同学们的气愤、不解;文章最后写到当有人质疑怀特森先生时,作者说:“不,你错了”,敬佩之情再次涌出。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就能体会到怀特森先生那种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治学精神,他不愧是作者最好的老师。
(四)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既能表情达意,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读时可以给不同角色戴上相应的头饰,表演其相应的动作,就更能使朗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表演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角色,戴上头饰,表演朗读,显得既生动又形象,达到了寓教寓乐的目的。
总之,没有朗朗书声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管过程。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不同的文体,灵活多样地选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的提高朗读质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并贯穿始终。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不苟且,不粗心的习惯。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抓住重点精当点拨,营造民主的氛围,给足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必要时教师要范读,疑难处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理解词义、句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全面提高阅读效果。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注重示范朗读,感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示范读非常重要。示范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示范、学生示范、录音示范、电教设备示范等。朗读教学进行的好不好,示范朗读起了很大的作用。示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矫正字音、确定重音、调整语速、弄清停顿,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还记得支玉恒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课文题目指导学生朗读,设计两个问题:哪里的父与子?地震中的谁?由于重音的变化,让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示范读还能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地兴趣和情绪感染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根据文体不同,有的放矢,进行朗读训练
每一次的读,都有一定的目的性。由于文体不同,读法也不同,记叙文读时应带浓郁的抒情色彩,要读出强烈的感染力,读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对议论文,因其逻辑性强,重在说理,读时应庄重深沉,突出其强烈丰富的号召力;对诗歌,按音乐节奏朗读,可活跃课堂气氛,对理解课文内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红领巾”真好》一文,我按一问一答的规律朗读时,有的同学们也模仿着我的语调,摇晃着小脑袋读起来,还有的同学像模像样地表演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真的像花儿开放,鸟儿飞翔,真正享受了诗意的语文课堂。
三、抓住课文重点,品词品句,进行朗读训练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中心有较大作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指导学生字斟句酌地朗读,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抓住重点词、重点句反复读,读出感情,实现朗读能力的迁移。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中抓住表现闰土捕鸟动作的词语“支”、“撒”、“拉”进行品读,对描写闰土捕鸟的动作的重点部分进行反复朗读,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兴趣,进行朗读训练
(一)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月光曲》第9段朗读,配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学生边欣赏音乐,边配上文字,不仅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还聆听了乐曲,感受到了贝多芬的音乐造诣和对穷苦人的同情与关心。
(二)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他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去感悟文章中的情景,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就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思。
(三)学生感兴趣的比较朗读
比较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句意的理解,朗读起来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对比较朗读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比较朗读,改变句型比较朗读,重组课文结构比较朗读等。如《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的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文章前面,作者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要读出敬佩的语气;而中间笔锋一转,说“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则要读出作者和同学们的气愤、不解;文章最后写到当有人质疑怀特森先生时,作者说:“不,你错了”,敬佩之情再次涌出。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就能体会到怀特森先生那种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治学精神,他不愧是作者最好的老师。
(四)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既能表情达意,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读时可以给不同角色戴上相应的头饰,表演其相应的动作,就更能使朗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表演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角色,戴上头饰,表演朗读,显得既生动又形象,达到了寓教寓乐的目的。
总之,没有朗朗书声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管过程。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不同的文体,灵活多样地选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的提高朗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