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之我见

【作者】 黄葵英

【机构】 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之我见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差,心理古怪、孤僻,成绩也不理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特别是班主任,要多和留守儿童沟通,和家长联系,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心理咨询室、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等方面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留守儿童;关爱
【正文】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城市工作需求量增加,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越来越高,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导致农村的部分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农民工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多数与祖父祖母或亲属一起生活在老家。由于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致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都存在一些问题。性格孤寂,难以沟通,攻性击强,学习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何使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档案,家校合作
  作为一位班主任,新学期的第一天,我就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爱好、身体状况等)、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外出的地址、单位及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及工作、家长教育的方式和态度等情况。经常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及家访,以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等的状况。要求家长常给孩子电话,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地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两不误。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建立起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路。例如:本班的学生刘某,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家里只有兄妹两人以及年迈的奶奶。刘某是一个聪颖活跃的男生,但因好玩,学习欠自觉,而无人在身边督促管理,所以成绩一直不见提高,只有下滑。我多次找其谈话,先表扬他的天资聪明、积极回答问题,再对他不良行为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鼓励。并每周给他的家长一个电话,汇报情况的同时,要求家长多联系孩子,关心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在家校的合作下,刘某进步得很快。
  二、用心关爱,多加引导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 由单纯的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爱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父母”,努力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1.关爱信任,树立自信心
  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学生体验关爱和幸福。如本班的小盈同学,她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子,不敢举手发问,更不敢亲近老师。因而,我经常对她微笑,与她如朋友般拉家常,让她多为我办力所能及的事,并在班上及时表扬她,提出一点要求,她都尽力办到。现在她可以大胆积极发言,信心十足。我还根据本班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逐个进行分类、分组等,选出每组的小组长,制定帮扶计划。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帮助。
  2.开展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对孩子的关心、教育较少,他们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弥补,以致好逸恶劳、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在孩子们身上蔓延,乱花钱爱攀比,学习自然缺自觉,心不在焉,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即父母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外出打工赚大钱、做老板的思想。留守儿童长期在情感发展上缺乏关爱和支持,因而普遍存在这些品行偏差和心理健康障碍的现象,在平时班级管理中,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我还注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通过每周的班会课和活动课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前途理解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开展兴趣小组、拔河、打球等活动,与学生一起活动、总结。加强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并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组织及个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令留守儿童倍感关爱,弥补父母离开的空虚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创建孩子健康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学习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定期走访,了解思想动向
  班主任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教育引导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9页)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例如:我班的学生陈某,父母都在海南打工,他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有一段时间他经常迟到,上课时经常睡觉,作业不完成。我没有严厉批评她,先尊重和耐心地聆听他的感受,发现其由于精神空虚,缺乏关爱,结交了社会一些缀学的少年,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让其重新振作精神,免其走入歧途。让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关怀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四、确保时间、空间上的有效监管
  解决针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班主任既要做教书育人的教师又要扮演“严父慈母”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解决好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的问题。
  五、感化留守儿童,学会关爱他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就是家庭的“老大”。只求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很少关爱他人。那如何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呢?本班有一位同学也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家中年近七十的奶奶照顾,在“联亲”活动中听奶奶说,这个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愿做,连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全是由奶奶包办的。我知道,他的惰性也有一些是源自奶奶的溺爱,让他只懂得收获,不知道付出,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在这以后,我经常星期六、星期天到他家去,帮他奶奶做事,并故意把老人力不从心的时候指给他看,并教育他父母不在家,就更应该帮助父母去照顾老人,这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这位同学看着我每次都来帮忙,想到自己的责任,也逐渐地变勤快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自己做,奶奶做不动的事,他都主动给奶奶帮忙,并且周围邻居有什么事情自己能做,也都去认真地做,从爱自己家的长辈开始,学会了关心周围的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最后,班主任要做心理医生,要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教育的热点,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作为班主任,我体会到:要对留守儿童多一点了解,多一份关爱,在生活上、学习中去关爱他们,使这些特殊学生都能享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老师的“特别的爱”。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