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打造“简约而不简单”的数学课

【作者】 庄 敏

【机构】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静态的文本活起来了,沉闷的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的活动丰富起来了……数学课的形式美了、内涵深了、效率高了、情趣浓了,简约、简洁成为数学教学的追求。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打造“简约而不简单”的数学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丰富内容;文章简约;提高效益
【正文】 
  现行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有时只是一个情境图,或者是几个小精灵之间的对话,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大部分学生感受都认为没难度,很简单,没什么好学,而且不教每道题基本也会做,这是学生真诚的感受。可是在这简单的知识授课中,必须直面教材,去粗取精,准确理解编者设计意图,明确给学生引导什么,提升什么,认识什么,这不正是给学生的可贵的学习品质——不简单。
  一、整体解读,丰富简单内容
  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每一个习题、每一个要求,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在解读教材时要仔细揣摩教材中的各个例题或习题,思考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目,出这样的题目目的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自己走进教材,吃透教材。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通过情境引出算式23-9=  ,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或借助摆小棒的办法来计算。几分钟后,小组纷纷汇报他们的算法,有创意的生1:13-9=4 10+4=14  生2:10-9=1 13+1=14 生3:9-3=6 20-6=14,我不需要摆小棒,就是说不出理由,很多学生一致认为生3的算法是错误的。师:他的算法有没有理由,谁能帮他说一说?针对这个问题,同桌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后,大家的讨论声平静下来,都争着举手回答:“有道理。”生1:9-3=6是算出个位上的相差数、生2:他算相差数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与减数相差多少,再从整十里去掉相差的数、生3:其实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3要减去9,还差6,从20里拿出1个十来去掉6,最后得14.这时原先发现这个方法的同学说:我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但就是说不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实施教学,不照本宣科,利用所生成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带学生于知识本源处寻理,于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算理通了,算法也就通了,这样既丰富、延伸了教学内容,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二、关注学生,弄清认知起点
  解读教材,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确定教学的现实起点,选准学生思维的接点,使教学贴近学生的“最接近的认知区域”行走。新课程下的教材已经不完全是学习的范本了,它呈现给学生的不再是现成的东西,它要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数学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上有所发展。所以,在解读教材时,还要走出教材,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教材内容。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因此课前结合羊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得出同数连加算式的具体情境,把握住用“几个几”描述的学习起点。
  当然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乘法,需要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来认识乘法。用一种有意接触的学习,有意接触的学习,说白了就是带有一种告诉,只不过这种告诉是基于学生的活动经验和原有的背景之下的告诉。这种告诉,而是更多的去考虑孩子的学习起点,就这个内容本身它的起点是在几个几,首先是认识几个几相同加数的加法,这里面存在一个数学的求同思想。同学们通过思考,3+3+3+3、5+5+5、2+2+2+2+2+2+2他们给出答案,都是表示几个几相加。这里面有我们的目的和意图,它的本质属性是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列式,这是第一层次的比较。第二层次的比较是到后面的举例子,并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这2个层次的比较看上去是朴素的,朴实的。但从当时设计的角度来说,这2个层次的比较是苦心积虑的。希望通过这2个层次的比较到最后的时候留下的就是最本质的属性,解法不一样,但意义相同,几个几相加,都可以列成简便的乘法算式,使我的课堂因通过层层解读文本,确定了学习起点的问题,把握住教学目标而活力无限。
  三、削枝强干,教学简化且厚实
  深刻加生动的课堂,最重要的让学生动脑,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细想起来,我们每堂数学课的知识教学任务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或者说是比较单一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拎清主线,简约课堂就结构而言,主线清晰,教学结构和教学层次就容易清晰,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能落到实处。
  例如分数的意义,抓住单位“1”这一主线,首先通过观察一个物体的1/4,动手操作用一些物体表示1/4,思考这个1/4的整体和上面1/4的整体有什么不一样?(不管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观察这些分数,拿来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既然1/4和什么整体没有关系,能否画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表示1/4,想象生活中可以把哪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通过以上的环节,归纳出图形、数轴、8个圆、10个圆,都可以叫作单位“1”。其次,沟通知识,今天学习的分数,包括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的位置。不同的是,当满了几个单位“1”的时候,用什么数来表示?(整数),当不满单位“1”的时候就用什么数表示?(分数)。可见,分数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而产生的,通过单位”1”了解分数的产生。最后交流用单位“1”说说1/4的意义,5/(),()/12能说它的意义吗?从中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一节课的设计、情景的预设和生成、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作品的选择和比较、师生的互动与对话“牵一发而动全身”等问题,都是把握教材单位“1”的教学主线来精心准备与谋划,只有做到时时探索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逼学生动脑,讲道理,久而久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逐步达到互动、有效、相互融合的境界,进而向高效课堂迈进
  对数学课进行“瘦身“,减去一些无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简约的课堂中学习数学课堂中真正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把”瘦身“进行到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解读文本落实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奋进。
  参考文献:
  [1]杨豫晖,《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严长寿,《教育应该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