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课教师提问策略初探
【作者】 瞿娜娜
【机构】 贵州省务川县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控制教学流程、启发思维、进行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课堂提问得当,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热情;提问不当,会窒息课堂气氛,制约学生想像。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探寻课堂有效提问的常见策略。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的常见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关注“两点”,讲究“三度”
所谓“两点”,即紧扣教材内容, 关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关注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在课堂中要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时,围绕本文的核心内容“梦想”,我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谁有一个梦想?即“我是谁?”、“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有了这个梦想会怎么样?”只要学生把这四个问题解决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
所谓的“三度”,即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度、跨度、梯度”。“适度”即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因为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或者提问难度太大,学生听完教师的提问后很难一下子组织答案。并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从而品尝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跨度”即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前后衔接,或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梯度”指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为成绩好、中、差各层次学生设计好相对应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整篇课文出发,制定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将那些大而且难的问题,逐渐分解成具备层次性,并且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二、适时追问,使问题迎刃而解
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追问可以把“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到达思维的彼岸。如在教授《老人与海》时,问及文中对老人形象的描写手法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基本方法,而对衬托这种手法未能看出,这时老师不妨进行追问:文中只描写了老人吗?生答:不是,文中还描写了鲨鱼。师再追问:写了鲨鱼的什么?生答:写鲨鱼的凶猛、强大。师又追问:本文主要写老人形象,为何要写鲨鱼的这些特点?生答: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勇敢。这时答案就出来了,学生对本课的手法也就掌握的更全面了。所以当学生对课文中重点、难点回答不出的时候,老师往往要通过从多角度、多变式的具体、形象的“问题”中,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进而解决疑难问题。因此追问不但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断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也使他们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在新课改的形势要求下,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所以教师要设计那些能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提出这些探究性问题,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局面的形成。而问题的设计的开放性,指“题干”必须留有可供学生思考的余地,以利于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或答案。即要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如教《老人与海》时,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从第一条鲨鱼的出现,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希望十分渺茫。但老人还是选择了拼搏,后来老人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这样做值得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围绕“值得”和“不值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交流时,学生各持己见,好似一场辩论会。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对学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对”或是“错”来评价,而是要认真倾听,发现回答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价值,会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改进不足。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更应该要努力钻研教材,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有效问题,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要关注“两点”,讲究“三度”
所谓“两点”,即紧扣教材内容, 关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关注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在课堂中要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时,围绕本文的核心内容“梦想”,我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谁有一个梦想?即“我是谁?”、“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有了这个梦想会怎么样?”只要学生把这四个问题解决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
所谓的“三度”,即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度、跨度、梯度”。“适度”即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因为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或者提问难度太大,学生听完教师的提问后很难一下子组织答案。并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从而品尝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跨度”即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前后衔接,或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梯度”指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为成绩好、中、差各层次学生设计好相对应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整篇课文出发,制定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将那些大而且难的问题,逐渐分解成具备层次性,并且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二、适时追问,使问题迎刃而解
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追问可以把“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到达思维的彼岸。如在教授《老人与海》时,问及文中对老人形象的描写手法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基本方法,而对衬托这种手法未能看出,这时老师不妨进行追问:文中只描写了老人吗?生答:不是,文中还描写了鲨鱼。师再追问:写了鲨鱼的什么?生答:写鲨鱼的凶猛、强大。师又追问:本文主要写老人形象,为何要写鲨鱼的这些特点?生答: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勇敢。这时答案就出来了,学生对本课的手法也就掌握的更全面了。所以当学生对课文中重点、难点回答不出的时候,老师往往要通过从多角度、多变式的具体、形象的“问题”中,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进而解决疑难问题。因此追问不但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断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也使他们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在新课改的形势要求下,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所以教师要设计那些能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提出这些探究性问题,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局面的形成。而问题的设计的开放性,指“题干”必须留有可供学生思考的余地,以利于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或答案。即要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如教《老人与海》时,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从第一条鲨鱼的出现,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希望十分渺茫。但老人还是选择了拼搏,后来老人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这样做值得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围绕“值得”和“不值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交流时,学生各持己见,好似一场辩论会。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对学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对”或是“错”来评价,而是要认真倾听,发现回答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价值,会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改进不足。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更应该要努力钻研教材,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有效问题,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