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论怎样做好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李玉兰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第二小学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领人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更是学习进步的源动力。文章联系小学生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探讨,旨在不断探索小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之道。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正文】 
  要想让小学生学好语文,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在浓烈兴趣的驱使下学好语文。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事件,就如何做好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创新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影响整个课堂的第一要素,故此,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第一途径。那么,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导入才能够吸引学生,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动力呢?笔者认为,就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导入方式,创新语文教学导入:一是充分利用谜语导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大多喜欢猜谜语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谜语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想解开谜底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快速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譬如在教学《风娃娃》时,可以先出个谜语让学生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学生一听到谜语,立即来了精神,学习的源动力自然也就被有效地激发起来了。二是利用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是现代最为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为一体,能够使抽象文字的形象化,静态的东西动态化,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给学生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造成直接的刺激。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迷人的山水。可以用图片、视频等将桂林山水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欣赏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一是创设悬疑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可以设置疑问:“同学们,海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学生进行猜测,以此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创设故事情境。有的教材文本富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课文情境中饱含的思想感情。譬如在教学《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时,让几个学生扮演学步者,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能够充分体会到邯郸学步者为啥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的真正原因。其他同学看着这几个表演的学生,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快乐的欣赏中懂得了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三、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用读的魅力吸引学生
  读是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小学生语感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朗读方式,主要有: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组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听不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只是教师在那里“包打包唱”。注重学生自由读书,倡导“自然地朗读”。可是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是我们常常困惑的问题,那就是自然的朗读。这也符合本次课改对朗读评价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当学生没有正确的理解文本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时,你如果要求学生读美一点,再读美一点,只会让人觉得装腔作势,而且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表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自然朗读应该怎样呢?自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若把文本分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么抒情性的文本就应该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非抒情性的文本则只需要“告诉”就行了。科普性的说明文我们只要清晰的告诉、介绍,把重点的知识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就行,不需要额外附加情感;对话类的文本,故事性特别强的,就应该用比较夸张的演读。通过充分地读,就能够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让学生通过读而逐渐喜欢语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动力。
  四、关注阅读感受,激发学生阅读源动力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有的示范课中,大师们都设计了让学生自由阅读、默读这个环节。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思考,再回答问题,发表见解。这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蕴藏着许多学问。一是做到准确地、深入地解读文本。在直面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学历、智慧、文化底蕴再创造一个我心中的文本。二是教师一定要细读文本,深挖教材,不能“学生懂的你懂,学生不懂的你也不懂”或者教学倾向从已知走向已知。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笔者从独特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
  总之,兴趣是学习语文的源动力,是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摸清学生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特有的魅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总结,不断分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分层教学,注重阅读感受,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坚 《莫让“自主”变“自流”》
  [2]施海霞 《浅谈自主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3]欧阳芬主编《做专业的教师》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