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解救措施
【作者】 王 杰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西庄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找准成因是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基础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①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高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②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意志不强。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③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④教学方法不当。老师在授课时有意、无意忽视了一些接受能力弱、对知识再运用能力差的学生。有的老师不是和颜悦色、极富耐心地解释讲解,而是厉声叱责。从此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或不敢向老师求教。⑤参与意识不浓。这些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也不愿与同学交流。上课不愿看书,不愿参与活动。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对探索过程不愿参与。
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结合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结合。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②如果教师能够切实做到给学生提供“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大部分转化是完全可能的。落实到具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勿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做个智慧的刷漆匠,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课标要求。
三、以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为基础,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在对高中生学习数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我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32.3%,“我不喜欢数学,但为了高考,我必须学好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68.3%,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只有21.4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要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和爱好,学习的意志才会持久。作为数学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在课堂或课下应多与学生讲述和探讨数学史及数学文化。而恰好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厚文化背景,在感叹中感知数学的奇妙,在探讨中寻觅数学的奥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首先可采用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如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消除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的数字——0.618在各种美术设计的广泛应用。首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什么是黄金分割?而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将准备大量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到中国的故宫,从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站位到《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排位,从五官的协调到选模特的标准,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通过老师的点拔和同学的交流使学生感悟到由此产生的美感,感知数学的和谐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四、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发现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充分地发动学生,要认识到学困生是一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联想散漫,思维贫乏,充分理解他们,留给他们适当的思考时间特别有价值。课堂上,经常是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少数的学优生已经把答案或方法喊出来了,这一方面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太伤自尊了,长此以往,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教师要引导学优生,不要过早喊出答案,而是要更深入地思考。此时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状态,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同时,往往能够促进全体同学的深入思考。
五、放松心态,直面对学困生
教学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得伟大工程。与学生打交道必须又感情投入,尤其是学困生,我们寻要不放弃,不抛弃的心态,重新审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闪亮点,重新树立他们在我们心目的教育地位。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学生间始终存在个体差异。差异虽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缩小它。同样一个知识点,有的学生接受快一点,有的学生接受慢一点,都是正常的。只要学困生们又进步时,请不要吝啬你得表扬之词,因为又进步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比如:“其实你一点也不差,看你的作业老师就对你充满信心。”“看到你的进步,老师打心眼里高兴,加油吧!希望更上一层楼”。巧用语言这个桥梁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借助情感的迁移功能和动力功能,最终提高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①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高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②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意志不强。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③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④教学方法不当。老师在授课时有意、无意忽视了一些接受能力弱、对知识再运用能力差的学生。有的老师不是和颜悦色、极富耐心地解释讲解,而是厉声叱责。从此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或不敢向老师求教。⑤参与意识不浓。这些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也不愿与同学交流。上课不愿看书,不愿参与活动。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对探索过程不愿参与。
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结合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结合。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②如果教师能够切实做到给学生提供“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大部分转化是完全可能的。落实到具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勿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做个智慧的刷漆匠,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课标要求。
三、以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为基础,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在对高中生学习数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我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32.3%,“我不喜欢数学,但为了高考,我必须学好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68.3%,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只有21.4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要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和爱好,学习的意志才会持久。作为数学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在课堂或课下应多与学生讲述和探讨数学史及数学文化。而恰好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厚文化背景,在感叹中感知数学的奇妙,在探讨中寻觅数学的奥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首先可采用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如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消除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的数字——0.618在各种美术设计的广泛应用。首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什么是黄金分割?而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将准备大量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到中国的故宫,从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站位到《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排位,从五官的协调到选模特的标准,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通过老师的点拔和同学的交流使学生感悟到由此产生的美感,感知数学的和谐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四、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发现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充分地发动学生,要认识到学困生是一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联想散漫,思维贫乏,充分理解他们,留给他们适当的思考时间特别有价值。课堂上,经常是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少数的学优生已经把答案或方法喊出来了,这一方面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太伤自尊了,长此以往,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教师要引导学优生,不要过早喊出答案,而是要更深入地思考。此时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状态,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同时,往往能够促进全体同学的深入思考。
五、放松心态,直面对学困生
教学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得伟大工程。与学生打交道必须又感情投入,尤其是学困生,我们寻要不放弃,不抛弃的心态,重新审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闪亮点,重新树立他们在我们心目的教育地位。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学生间始终存在个体差异。差异虽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缩小它。同样一个知识点,有的学生接受快一点,有的学生接受慢一点,都是正常的。只要学困生们又进步时,请不要吝啬你得表扬之词,因为又进步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比如:“其实你一点也不差,看你的作业老师就对你充满信心。”“看到你的进步,老师打心眼里高兴,加油吧!希望更上一层楼”。巧用语言这个桥梁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借助情感的迁移功能和动力功能,最终提高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