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寄宿制高中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

【作者】 李 梅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

【摘要】寄宿制高中学生刚从初中跨入高中门槛,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多样性以及角色的急剧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寄宿制高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适应性问题。本文分析寄宿制高中学生适应期可能遇到的不适应状态,从中发现寄宿制高中学生生活适应性不强、学习状态不稳定、人际交往技巧欠缺以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具体分析这些不适应状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新生适时调整状态,基于研究结果,对尽快解决寄宿制高中学生适应性问题并更好更快的融入高中学习生活具有很大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适应性;原因;对策
【正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后,面对一个新奇、陌生的环境,要完成生活上的自理、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和目标上的自我选择等一系列适应性问题。”[1]初到一个全新的世界,积极有效地应对诸如生活上、学习上、人际交往方面以及学习目标上的不适应问题是寄宿制高中学生今后发展的跳板。高中生时期尤其是高一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成长与成才的关键期,如何帮助寄宿制高中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渡过适应期客观认识自我,是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尤其对寄宿制高中学生在校教育及未来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一、问题提出
  一般而言,寄宿制高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普通人群,尤其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上表现显著。入学之初,寄宿制新生会有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他们跨过了中考这个门槛后,当面对更广阔、复杂的生活时,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困难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幻想着能轻松度日。为此,专家还提出了建议,为了尽快适应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新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有一个再认识。务必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滋生失望感,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也不要因初中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新生们要学会交往,把握好交往中的“度”。新生的适应性存在较多问题,已引起众多寄宿制高中学校注意,目前,大多数寄宿制高中学校基本上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方便开展相关心理咨询活动,以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二、寄宿制高中学生心理特征
  高中寄宿制学生,其心理存在着独特性,即生理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地表现出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处于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
  初入高中的学生,基本年龄段都在15—18岁之间,这时期学生在生理上还不成熟,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欠稳定。随着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他们一方面对学习、同学、友谊以及对周围事物充满积极情感,另一方面又容易走向极端,出现各种不良或消极情感。
  (二)思维达到较高和较成熟程度
  人的认识能力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其中核心部分是思维,思维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高中学生思维特点是: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创造性。在遇到突然或棘手的问题时,往往很冲动,无法应对挫折。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是主动地探究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方面独立思考和理论思维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主观片面、脱离客观实际,甚至是一意孤行,不愿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对自己及事物很难做出一个合理而恰当的定位。
  (三)学生自我意识存在潜意识矛盾
  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又尚未真正成熟的发展阶段,心理特点在表现和作用上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发展严重不平衡,容易造成诸多矛盾,“与此同时,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发展到一种全新的水平上,原先那种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这时已转向着重朝内认识自己,这使他们经常产生疑惑,强烈地意识到发生于自身内部的诸多矛盾。”[6]这些自我矛盾主要表现为: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愿望、幻想与当前客观现实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自信与缺乏信心的矛盾、渴求满足新需要与未能满足的矛盾等。
  三、寄宿制高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适应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不适应
  进入学校,初见陌生的环境,都会产生一种“焦虑症”,表现为离乡的焦虑,对陌生环境未知。高中学生来源地相对较广,部分学生离家较远,甚至是第一次出远门,乍离父母亲人,短时间内思想情绪严重。“面对陌生环境,他们失去了以往人际关系中的稳定感和充实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新的社会圈子,这期间相互适应和熟悉会引起短暂的空虚感。”[3] “我不了解这个城市,也不了解身边的人。我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都非常陌生,甚至无法投入新的学习。”
  (二)生活不适应
  寄宿制生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理,进入学校后,因为环境的改变,凡事都需要自理,气候、语言、文化环境的改变,饮食习惯的显著差异,安静、独立的私人生活空间被嘈杂的集体宿舍所代替,个人作息和卫生习惯方面的差别,造成新生在生活上的不适应。具体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点:
  1.自理能力欠缺
  有些学生平时比较懒惰,娇生惯养,不懂得如何清理个人卫生。来自农村或乡镇的同学在自理能力方面比城市同学占很大优势。《上海时报》上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上海一家国企上班的陶女士,公开在社会上进行非法集资,目的是为了给儿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能引起学校对儿子的特殊重视和生活学习上的照顾。显然,平时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然而并没有带来想要的结果,反而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他们生活、起居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精心呵护,在这样的温室里面成长大的孩子必然禁不起暴风雨的打击,在高中这样需要学生独立的环境里必然遭到挫折。
  2.集体宿舍制打破个人生活空间
  原本独占一片天的环境被寄宿制所打破,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很难接受这喧嚣的世界。这对于原本就喜欢安静的学生来说要很快适应这样的环境确实存在着困难。尽管各寄宿制学校都在尽力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但总体上依然难以和某些学生的家庭居住条件相媲美,居住集体环境的落差也令部分新生烦恼。
  (三)学习的不适应
  大多数新生都对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与初中相比在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很多新生在积极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学习的压力,遇到诸多困惑。新生学习的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学习落后时常常出现焦虑、抑郁及自我否定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丧失以前学习优越感,倍感压力剧增,找不到原有的自信,并且上进心越强的学生心理压力越大。
  2.与初中学习的差异
  第一,课程学习内容多。“高中阶段,我们一般要学习九门的课程,学习的压力更大。
  第二,学习方式的变化,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第三,课堂节奏加快。教师讲课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许多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授课,授课进度更快,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三是课堂讨论相对较多,课外答疑少。四是参考书目多。 
  (四)人际交往不适应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新生快速适应高中生活,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面对宿舍里面几个人的和谐,更是学生心灵的晴空。“面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多元、复杂化,很多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感到非常不适应”[4] 。关系互动频繁,老乡关系、朋友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复杂性,让有些同学不知所措。同时由于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场所由家庭转移到集体宿舍,同学之间朝夕相对,因此,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就显得异常的重要。有些寄宿制高中学生因为和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而痛苦。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差异。有些同学想特意的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当观点立场出现差异是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良。“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成了同学们的真实感受。同时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使得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加谨慎。
  2.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的欠缺。缺乏与人沟通思想感情的基本技巧,这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与人交往而又害怕与人交往的矛盾之中,产生孤独、抑郁和自卑的情绪体验。
  四、寄宿制高中学生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解决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尤其学校在新生的环境适应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 新生适应快慢、好坏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学校在各方面做出努力。
  (一)学校方面
  1.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并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思想教育工作
  “入学教育是新生适应教育的开端”[6],新生接待和入学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对寄宿制生活的正确理解。因此,作为学校,应对新生入学教育进行科学、合理、周密的安排。做好迎接新生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让他们逐步从这种陌生的状态转向熟悉。同时也可以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2.搭建全方位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平台
  新生入学及时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预防,对心理危机早期觉察和干预。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如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等方面。对即将面临的变化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寄宿制新生自我调试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讲解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训练,增强学生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培养心理联络员,组建心理健康团体,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在经验上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他们的团队力量。
  (二)家庭方面
  面对现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是时候放手让孩子学着做点家务,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坚决改变父母“包办式”的教育理念。辅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比如自己洗衣服、洗澡,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自身方面
  1.培养自理能力
  进入学校意味着离开家庭,脱离父母的照顾,生活上就必须要学会独立、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是一个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新生应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点滴事入手,严格要求自己,控制生活的节奏,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把握一个度。同时,自身也可以做好应对环境改变的准备工作,积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同时思想要独立,不要妄想从父母或他人那里寻求帮助,清楚明白地告诉自己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都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要求。
  2.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以学习为“职业”的学生,学习是硬道理,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注意学习时间的科学运筹,实现由拼挤时间向讲求效率转变。可以制订一个学习计划,以月或周为单位(便于执行),列明具体的科目和计划学习的内容,例如“要阅读的书目”“每天背英语单词的数量”“教材每章的小结复习”等。在学习中要遵循学习的规律,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
  3.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在渴望别人接受自己的同时,善于悦纳接受他人。敢于尝试,“所谓万事开头难”。同学间要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律己严待人宽,光明磊落,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杜绝斤斤计较,多做自我批评。“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少一点斤斤计较”,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尊重。同时交往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既要培养竞争意识,又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善于理解和宽容别人,掌握交往之道。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寄宿制新生适应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与积极引导和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的主要力量,在引导新生积极适应新环境,投入生活学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发挥家庭父母的辅助作用采取积极的应对对策,定能帮助他们快速融入高中寄宿制生活。
  高中生活是人生成长重要的阶段,是人一生最为灿烂的历程,是人生品味心理成长、丰富思想和掌握知识、迈向成熟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阶段。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人际交往的多样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应。结合工作实践的积累,分析高中寄宿制适应期可能遇到的不适应状态、这些不适应状态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适应等方面,将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