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切从“问题”出发——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刘勇如
【机构】 福建省武平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校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强调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的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克服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良好创造品质。然而纵观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学生不敢提问,不想提问,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综合实践;问题意识
【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其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所谓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努力解决问题。但教师在具体实施实践活动时,就会发现学生要问又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不善问的现象,好像总是老师提问的多,交代的多,学生提问的少,只顾实践,缺少发现问题,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不能得到真正激发和启动。所以,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热情鼓励,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成功有效应该是活动中师生互动、氛围活泼,学生勇于发问,进入自动思维的活跃状况,而不是严厉有余、氛围烦闷,学生只听不问,处于思维的被动状况。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更切近学生现实世界的课程,也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为学生的协调成长提供给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空间。只有关爱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表现自我,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正面鼓励,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究,做学生的引领者和倾听者,尊重学生对事物所特有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对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不要马上做出评价,也不要仓促给出答案,要有等待的耐心,教师在这时最好引导学生协同解答同学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对那些创造性的见解和看法;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赞赏。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把自己对主题的各种感想、疑问带到实践活动中来。比如我在上厨艺美食课中《我会做豆浆》实践活动时,学生就提出“为什么顺时针转动石磨,出来的不是豆浆而是很粗的豆子片?”老师就要说,这个问题提的很不错,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赞美,让他的问题意识得到凸显与发展,取得师生的好评与支持,让学生最终自悟自明。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重营建宽松、融洽的活动气氛,成立同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害怕问的心理,鼓励学生斗胆质疑。在活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能主动、大胆的发问。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社会和生活资源,让学生想问
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其中身边事情发生的很多变化与出现的问题可能会视而不见,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去实践体验与感知习以为常的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从而去捕获、发现和寻觅问题。如开展《我会做豆浆》的实践活动时,最后成果分享的讨论上,有学生就问:“我家里豆浆机制作的豆浆口味为什么没有用石磨来磨制的豆浆的口味那么完美?”。这时就有学生质疑地说“校门口店里的豆浆好像缺少了豆子的那种香味”。还有学生好期待口气问“黄豆为什么要浸泡?所以,问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只要沉下心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灵感就会频现。再有,我们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生活,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舞台。如广告公司使用不规范汉字、废品回收的调查、工厂采访活动等问题,通过充分发掘学生的社会空间资源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产生想问问题的欲望,这样就会呈现出许多来自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等地方、观察、体验社会生活,通过访问、参观、考察、问卷等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寻找问题的所在 。
三、适时地教给学生发问的方式,让学生会问
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提问方式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强调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有效指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可以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示范与引领。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总是处于茫然,无问题状态,有的学生虽然有问题但不会提问或不懂的怎样表达。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借助实践活动适时地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式。教师要告诉学生要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时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和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2]其次,教师要给适时地引诱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的调查活动时,让学生先设计调查活动方案,然后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或者小组之间活动方案进行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活动的单一因素与对比活动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我们做豆浆时黄豆浸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我还鼓励学生再想想,这样做豆浆是不是很麻烦?同学们可以跟现在制作豆浆的设备进行对比,看一下哪一种方便,效果如何?陶行知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3]例如,《光照时间长短对水仙花开花的影响》实践研究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向我踊跃回答,他们认为很多因素会影响水仙花开花时间早晚:如盆的颜色、鳞片的多少、盆里的石头、栽培的方法等等。这时我就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再想想说,你们还会有什么方法可促进水仙花提前开花。有同学就会问可以通过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来促使提前开花,有些同学还提出可以用温水浇灌水仙花或许可以加快水仙花的开花时间。[4]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实践活动展开反思,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四、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善问
教师设置问题是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参与性和兴趣。所以,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尺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来设置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你先示范引领提问,然后也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问做出恰当评价,并且借助教学手段巧妙的加以点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收集展示学生的问题,多鼓励学生发问,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善问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做好铺垫。”教师设计的问题好像一石投向安静的水面,必将荡漾着一波一波的涟漪。同时在学生提问时,教师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和观察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和保持良好的兴趣,用好奇的目光和肢体语言或口头加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巧妙的加以点拨。如有学生问:磨豆浆时为什么要逆时针转动石磨?我就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这问题提的很好,方向问题确实要好好探究,我们等一下我们实践就知道,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时候学生就有很多问题要问了。同时,教师将不定时地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书写在纸上,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问题认领墙”上。要求问题以“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形式进行展示。因此,教师经过由“问题认领墙”,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又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发问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打下了好的铺垫。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证明,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掌握实践技能的纽带,让每一位学生养成主动探究、自我实践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资源,教授适合于学生实践操作的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问题意识,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邢承丽: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2]李侠:高职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学科教学·生物》,山东师范大学,2005.
[3]郭东良:问题,开启综合实践活动大门的钥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4(9).
[4] 郭东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
作者简介:刘勇如,男,汉族,福建武平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在福建省武平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工作,研究方向:中小学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其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所谓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努力解决问题。但教师在具体实施实践活动时,就会发现学生要问又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不善问的现象,好像总是老师提问的多,交代的多,学生提问的少,只顾实践,缺少发现问题,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不能得到真正激发和启动。所以,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热情鼓励,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成功有效应该是活动中师生互动、氛围活泼,学生勇于发问,进入自动思维的活跃状况,而不是严厉有余、氛围烦闷,学生只听不问,处于思维的被动状况。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更切近学生现实世界的课程,也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为学生的协调成长提供给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空间。只有关爱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表现自我,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正面鼓励,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究,做学生的引领者和倾听者,尊重学生对事物所特有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对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不要马上做出评价,也不要仓促给出答案,要有等待的耐心,教师在这时最好引导学生协同解答同学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对那些创造性的见解和看法;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赞赏。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把自己对主题的各种感想、疑问带到实践活动中来。比如我在上厨艺美食课中《我会做豆浆》实践活动时,学生就提出“为什么顺时针转动石磨,出来的不是豆浆而是很粗的豆子片?”老师就要说,这个问题提的很不错,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赞美,让他的问题意识得到凸显与发展,取得师生的好评与支持,让学生最终自悟自明。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重营建宽松、融洽的活动气氛,成立同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害怕问的心理,鼓励学生斗胆质疑。在活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能主动、大胆的发问。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社会和生活资源,让学生想问
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其中身边事情发生的很多变化与出现的问题可能会视而不见,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去实践体验与感知习以为常的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从而去捕获、发现和寻觅问题。如开展《我会做豆浆》的实践活动时,最后成果分享的讨论上,有学生就问:“我家里豆浆机制作的豆浆口味为什么没有用石磨来磨制的豆浆的口味那么完美?”。这时就有学生质疑地说“校门口店里的豆浆好像缺少了豆子的那种香味”。还有学生好期待口气问“黄豆为什么要浸泡?所以,问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只要沉下心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灵感就会频现。再有,我们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生活,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舞台。如广告公司使用不规范汉字、废品回收的调查、工厂采访活动等问题,通过充分发掘学生的社会空间资源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产生想问问题的欲望,这样就会呈现出许多来自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等地方、观察、体验社会生活,通过访问、参观、考察、问卷等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寻找问题的所在 。
三、适时地教给学生发问的方式,让学生会问
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提问方式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强调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有效指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可以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示范与引领。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总是处于茫然,无问题状态,有的学生虽然有问题但不会提问或不懂的怎样表达。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借助实践活动适时地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式。教师要告诉学生要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时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和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2]其次,教师要给适时地引诱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的调查活动时,让学生先设计调查活动方案,然后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或者小组之间活动方案进行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活动的单一因素与对比活动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我们做豆浆时黄豆浸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我还鼓励学生再想想,这样做豆浆是不是很麻烦?同学们可以跟现在制作豆浆的设备进行对比,看一下哪一种方便,效果如何?陶行知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3]例如,《光照时间长短对水仙花开花的影响》实践研究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向我踊跃回答,他们认为很多因素会影响水仙花开花时间早晚:如盆的颜色、鳞片的多少、盆里的石头、栽培的方法等等。这时我就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再想想说,你们还会有什么方法可促进水仙花提前开花。有同学就会问可以通过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来促使提前开花,有些同学还提出可以用温水浇灌水仙花或许可以加快水仙花的开花时间。[4]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实践活动展开反思,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四、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善问
教师设置问题是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参与性和兴趣。所以,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尺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来设置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你先示范引领提问,然后也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问做出恰当评价,并且借助教学手段巧妙的加以点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收集展示学生的问题,多鼓励学生发问,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善问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做好铺垫。”教师设计的问题好像一石投向安静的水面,必将荡漾着一波一波的涟漪。同时在学生提问时,教师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和观察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和保持良好的兴趣,用好奇的目光和肢体语言或口头加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巧妙的加以点拨。如有学生问:磨豆浆时为什么要逆时针转动石磨?我就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这问题提的很好,方向问题确实要好好探究,我们等一下我们实践就知道,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时候学生就有很多问题要问了。同时,教师将不定时地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书写在纸上,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问题认领墙”上。要求问题以“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形式进行展示。因此,教师经过由“问题认领墙”,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又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发问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打下了好的铺垫。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证明,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掌握实践技能的纽带,让每一位学生养成主动探究、自我实践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资源,教授适合于学生实践操作的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问题意识,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邢承丽: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2]李侠:高职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学科教学·生物》,山东师范大学,2005.
[3]郭东良:问题,开启综合实践活动大门的钥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4(9).
[4] 郭东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
作者简介:刘勇如,男,汉族,福建武平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在福建省武平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工作,研究方向:中小学综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