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探究
【作者】 孙焕富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浯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负担,是初中语文教师所追求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呢?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渊博的学识及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新教学观念;其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次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最后是编写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阅读面要广,从横向来看,知识的海洋广袤无边;从纵向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将课堂管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深怕出现教学意外,自己下不台,说白了就是知识面太狭窄,怕自己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另外,还要更新教学观念,现在各种教学理论日新月异,课堂改革大潮汹涌澎湃,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荷兰里斯本大学校长说:“大学,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广大初中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是初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提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愉快的感受,主动求知,寓教于乐,趣中求学。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即便是新课程,也很难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让学生一上课就乐在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理解写作背景,理解在特定背景下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就有了难度。于是,创设情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我用“三读法”教学诗歌。即声读、意读、情读。我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及节奏;然后自己学习导学案,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大意后,在意读;置身诗境联想和想象后,抓住诗眼,体悟诗人感情后情读。将读贯彻于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博大雄浑的意境和诗人博大的胸怀。
三、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也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我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是这样进行的:一是小组的建设,我先将全班五十八名同学分成十二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成绩进行合理的搭配,由各个小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然后制定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方案,方案的内容涉及纪律、答题及提出问题加分、专题探究加分等等;最后是全班讨论通过。二是课堂问题的设置,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的问题——这类问题要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的问题角度做到新、精、多。三是课堂教学,我一般的教学导入、文本阅读、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及评价、巩固练习、拓展创新六个环节。在合作讨论问题环节,首先是问题展示——包括教师的问题及学生的问题,其次是各个小组讨论,最后是成果展示、相互点评及总结。在课堂上尽量少讲或者不讲,即做到“五讲五不讲”。五讲即学生讨论无法完成的问题要引导点拨,从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要讲;涉及到违背政治、法制、伦理道德要纠正;导入要讲;总结要讲。五不讲即学生讨论能完成的不讲,学生自主能学习的不讲,问题的角度多,答案不唯一的不讲;导学案上有的知识不讲,简单易懂的问题不讲。如我在教学《论语》十二则时,我首先是情境导入,然后是教师诵读及学生诵读,三是学生提出问题——他们读不懂文章,我也提出了几个问题: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2、哪些谈到了孔子对道德修养的要求?3、课外收集一些《论语》名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学案上及书中注释有,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完成。我提出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根据导学案及文本可以完成。第三个问题是拓展,这个问题学生回家可以借助工具书、资料、网上查阅可以完成。这样,我的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引入了竞争机制,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四、 编写导学案。
这个问题是在课前完成,它属于备课的一部分。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喜欢用现成的导学案,可是用起来效率不高。导学案分为导案及学案两部分。导案一般是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使用的辅助资料,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后巩固使用的。所以,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包括学生的语文功底的差异、城乡差异、东西部教育差异等。甚至一个班优生及一般学生的导学案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贪图便宜,使用现成的书店里销售的导学案。静下心来,分析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编写一套适合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导学案。有人说,你这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吗?这和国家的“减负”相抵触,减负要求我们编写学案要精、轻。再说“减负”并不是没负担。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因为课改学生的语文素养降低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下降了,那么,这不是课改的目的。
总之,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众说纷纭,我只是就我的亲身教学体会,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究,个中肯定有不足之处。
一、 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阅读面要广,从横向来看,知识的海洋广袤无边;从纵向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将课堂管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深怕出现教学意外,自己下不台,说白了就是知识面太狭窄,怕自己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另外,还要更新教学观念,现在各种教学理论日新月异,课堂改革大潮汹涌澎湃,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荷兰里斯本大学校长说:“大学,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广大初中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是初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提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愉快的感受,主动求知,寓教于乐,趣中求学。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即便是新课程,也很难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让学生一上课就乐在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理解写作背景,理解在特定背景下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就有了难度。于是,创设情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我用“三读法”教学诗歌。即声读、意读、情读。我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及节奏;然后自己学习导学案,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大意后,在意读;置身诗境联想和想象后,抓住诗眼,体悟诗人感情后情读。将读贯彻于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博大雄浑的意境和诗人博大的胸怀。
三、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也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我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是这样进行的:一是小组的建设,我先将全班五十八名同学分成十二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成绩进行合理的搭配,由各个小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然后制定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方案,方案的内容涉及纪律、答题及提出问题加分、专题探究加分等等;最后是全班讨论通过。二是课堂问题的设置,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的问题——这类问题要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的问题角度做到新、精、多。三是课堂教学,我一般的教学导入、文本阅读、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及评价、巩固练习、拓展创新六个环节。在合作讨论问题环节,首先是问题展示——包括教师的问题及学生的问题,其次是各个小组讨论,最后是成果展示、相互点评及总结。在课堂上尽量少讲或者不讲,即做到“五讲五不讲”。五讲即学生讨论无法完成的问题要引导点拨,从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要讲;涉及到违背政治、法制、伦理道德要纠正;导入要讲;总结要讲。五不讲即学生讨论能完成的不讲,学生自主能学习的不讲,问题的角度多,答案不唯一的不讲;导学案上有的知识不讲,简单易懂的问题不讲。如我在教学《论语》十二则时,我首先是情境导入,然后是教师诵读及学生诵读,三是学生提出问题——他们读不懂文章,我也提出了几个问题: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2、哪些谈到了孔子对道德修养的要求?3、课外收集一些《论语》名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学案上及书中注释有,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完成。我提出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根据导学案及文本可以完成。第三个问题是拓展,这个问题学生回家可以借助工具书、资料、网上查阅可以完成。这样,我的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引入了竞争机制,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四、 编写导学案。
这个问题是在课前完成,它属于备课的一部分。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喜欢用现成的导学案,可是用起来效率不高。导学案分为导案及学案两部分。导案一般是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使用的辅助资料,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后巩固使用的。所以,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包括学生的语文功底的差异、城乡差异、东西部教育差异等。甚至一个班优生及一般学生的导学案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贪图便宜,使用现成的书店里销售的导学案。静下心来,分析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编写一套适合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导学案。有人说,你这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吗?这和国家的“减负”相抵触,减负要求我们编写学案要精、轻。再说“减负”并不是没负担。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因为课改学生的语文素养降低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下降了,那么,这不是课改的目的。
总之,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众说纷纭,我只是就我的亲身教学体会,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究,个中肯定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