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使作文彰显学生的个性
【作者】 苏明仙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牛场村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作文要“发展个性”“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应该坚持走个性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活动中成长为个性特长鲜明的人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写自己想写的事,抒发真情,张扬个性,努力在作文中展示个性。所以要做到:
一、鼓励体验,观察生活
学会体验很关键,我们好些教师在教学生初学作文时就布置学生:回家买几本作文选。可想而知这样教法,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的是别人的间接经验,久而久之他就认为抄抄改改就是作文了,忽视了学生体察社会、观察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少留些重复性作业,让学生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做一些自己愿意做、喜欢做的事。只要他们做,就会有体验,有所觉。写起来就会有真正我所做的事,我所见的人、景、物。例如,下雪了,就让他们观察纷纷扬扬的雪花,体验打雪仗、堆雪人的乐趣;深冬的大雾天,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路途难辨,此时有怎样的感觉?春天让他们走出课堂去欣赏小草茸茸、柳树嫩嫩,一切像刚睡醒了一样的春景;夏日,刚才还是万里晴空,忽然就会乌云满天,暴雨如注,屋檐落下万千条瀑布,地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会关注备至。教师根据具体场景再及时给他们拟出几个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挥洒自如。另外,中学生对待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为了说服别人,他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激动不已。这时我就要求他们写成书面发言稿,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说服对方。这样相机而动,随时练习,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思想也日益活跃,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等方方面面的关心程度日益加深。作为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关心的热点,并给予正确引导,以便拓展作文的题材,开阔作文的思路,从而写出真实具体、可感可知、反映生活真谛的个性习作来。
二、注重感情,表达真情
好文章重在一个“情”字。朱自清的《背影》诠释的是殷殷父子情;孟郊的《游子吟》咏唱的是母子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抒发的是革命者的豪情。一篇文章要打动读者的感情,作者首先要自己动感情,把感情融注到字里行间。作家魏巍说过:“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把心捧给读者,就是要吐真情,有真意,让情真意切的行文去感动读者。让读者从行文中体味到那种悲喜交集的“情”来。这样就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竟感动得哭了,那是因为作者的真情融注在书中人物的身上,把读者引入他描写的境界中去了,像《心声》中的李京京所表现的文学境界就很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可现实是我们的老师在上课时不好意思动情,有的人甚至无情,整节课剥离在课文之外,完全作为一个第三者出现,干巴巴地去图解文本。试想这样的老师带出的学生能有情吗?我们当务之急教会学生做个有感情的人,起码对父母有爱和感恩,对他人懂得尊重和感谢,对学校和班级有关心和爱护。这样他才会带着感情去读文章、去写文章。才会达到“以我观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地步。
三、学会积累,丰富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一要米(材料),二要巧(技巧),有了这两样,才能做出好吃的饭来。写文章也是这样,一要内容,二要技巧,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可是写作教学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写上,对于写什么,注意不够。即是说,只着眼于导流,忽略了开源,无源之水自然难以充沛。“低年级的生活如同一张白纸,思想也简单,没多少东西可写。”中年级学生已经阅历不少,懂得也不少了。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写作材料。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黄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惜的缘故。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会如同骑在会飞的“飞毯”上降落在神奇的峡谷,忽然发现周围有无数的珍奇。个性化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藏的大门,让他们乘上飞毯,飞进那神奇的峡谷。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那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是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把感受和认识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不然通过观察得到的各种信息是很难积累成为有用的写作素材的。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摘抄本,一个观察记录本。这样当他们经过换角度观察及体验之后,他们会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不断从周围的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及自己真实的感觉和体验。到那时“等闲识得东风雨,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给予自由,表现个性
造成目前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缺乏创新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写作自由被限制,身心和手脚被束缚。作文是精神产品的独创,独创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独创才有个性,而越是个性化的东西才越能打动人。因此,在今后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反常”、“出格”,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大胆创新,破旧范,离旧规……一句话,就是要打破框框,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既要有思想感情上的自由,又要有笔墨的自由,不轻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受情感的禁锢,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什么,怎样写,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更不要被一些人为的机械化的作文模式牵着鼻子走;让学生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异彩纷呈、个性各异、闪烁着真我风采的具有独创性的“精神产品”。
总之,我们要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理念,针对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对症下药,放开学生手脚,拓宽写作时空,感受生活,广泛阅读,倡导鼓励性作文评价和发自内心的个性化创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让我们这些作文教学的引导者不断地去唤醒学生潜在文学创作的潜能,让学生的作文绽放出他们独特个性的异彩吧!
一、鼓励体验,观察生活
学会体验很关键,我们好些教师在教学生初学作文时就布置学生:回家买几本作文选。可想而知这样教法,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的是别人的间接经验,久而久之他就认为抄抄改改就是作文了,忽视了学生体察社会、观察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少留些重复性作业,让学生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做一些自己愿意做、喜欢做的事。只要他们做,就会有体验,有所觉。写起来就会有真正我所做的事,我所见的人、景、物。例如,下雪了,就让他们观察纷纷扬扬的雪花,体验打雪仗、堆雪人的乐趣;深冬的大雾天,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路途难辨,此时有怎样的感觉?春天让他们走出课堂去欣赏小草茸茸、柳树嫩嫩,一切像刚睡醒了一样的春景;夏日,刚才还是万里晴空,忽然就会乌云满天,暴雨如注,屋檐落下万千条瀑布,地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会关注备至。教师根据具体场景再及时给他们拟出几个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挥洒自如。另外,中学生对待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为了说服别人,他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激动不已。这时我就要求他们写成书面发言稿,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说服对方。这样相机而动,随时练习,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思想也日益活跃,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等方方面面的关心程度日益加深。作为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关心的热点,并给予正确引导,以便拓展作文的题材,开阔作文的思路,从而写出真实具体、可感可知、反映生活真谛的个性习作来。
二、注重感情,表达真情
好文章重在一个“情”字。朱自清的《背影》诠释的是殷殷父子情;孟郊的《游子吟》咏唱的是母子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抒发的是革命者的豪情。一篇文章要打动读者的感情,作者首先要自己动感情,把感情融注到字里行间。作家魏巍说过:“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把心捧给读者,就是要吐真情,有真意,让情真意切的行文去感动读者。让读者从行文中体味到那种悲喜交集的“情”来。这样就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竟感动得哭了,那是因为作者的真情融注在书中人物的身上,把读者引入他描写的境界中去了,像《心声》中的李京京所表现的文学境界就很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可现实是我们的老师在上课时不好意思动情,有的人甚至无情,整节课剥离在课文之外,完全作为一个第三者出现,干巴巴地去图解文本。试想这样的老师带出的学生能有情吗?我们当务之急教会学生做个有感情的人,起码对父母有爱和感恩,对他人懂得尊重和感谢,对学校和班级有关心和爱护。这样他才会带着感情去读文章、去写文章。才会达到“以我观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地步。
三、学会积累,丰富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一要米(材料),二要巧(技巧),有了这两样,才能做出好吃的饭来。写文章也是这样,一要内容,二要技巧,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可是写作教学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写上,对于写什么,注意不够。即是说,只着眼于导流,忽略了开源,无源之水自然难以充沛。“低年级的生活如同一张白纸,思想也简单,没多少东西可写。”中年级学生已经阅历不少,懂得也不少了。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写作材料。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黄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惜的缘故。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会如同骑在会飞的“飞毯”上降落在神奇的峡谷,忽然发现周围有无数的珍奇。个性化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藏的大门,让他们乘上飞毯,飞进那神奇的峡谷。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那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是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把感受和认识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不然通过观察得到的各种信息是很难积累成为有用的写作素材的。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摘抄本,一个观察记录本。这样当他们经过换角度观察及体验之后,他们会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不断从周围的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及自己真实的感觉和体验。到那时“等闲识得东风雨,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给予自由,表现个性
造成目前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缺乏创新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写作自由被限制,身心和手脚被束缚。作文是精神产品的独创,独创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独创才有个性,而越是个性化的东西才越能打动人。因此,在今后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反常”、“出格”,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大胆创新,破旧范,离旧规……一句话,就是要打破框框,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既要有思想感情上的自由,又要有笔墨的自由,不轻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受情感的禁锢,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什么,怎样写,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更不要被一些人为的机械化的作文模式牵着鼻子走;让学生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异彩纷呈、个性各异、闪烁着真我风采的具有独创性的“精神产品”。
总之,我们要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理念,针对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对症下药,放开学生手脚,拓宽写作时空,感受生活,广泛阅读,倡导鼓励性作文评价和发自内心的个性化创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让我们这些作文教学的引导者不断地去唤醒学生潜在文学创作的潜能,让学生的作文绽放出他们独特个性的异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