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分层教学

【作者】 肖顺分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为班里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统一授课的效率低而无可奈何。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模式。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即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性,又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潜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我拟用了以下分层施教的做法,根据全班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智力诸方面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四个层次:
  1、摸底调查,划分层次: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试、平时观察和家访各种途径,充分认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分层: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全班约1/4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这些学生称为“优等生”;又有约1/4的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新知识;这些学生称为“中上等生”;还有约1/4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拔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这些学生称为“中下等生”;最多只有约1/4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这部分学生,我们暂且称之为“学困生”。数学课前,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带好数学书、作业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分坐到各自的学习小组。当然,也不是每节课都如此,如不需要分层施教会提前通知学生仍按自然座位坐。为了防止分层教学带来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让差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及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划分学生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2、钻研教材,制定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环节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而分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大纲和教材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再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使人人都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
  3、分层授课:一般情况下,分层授课时,前十五分钟让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十五分钟,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中相应的习题,完成后,同桌小声交流并相互批改练习;同时,教师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同学教学新课。接下来用十分钟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则用这个时间听取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质疑并通过提问了解他们自学的情况。最后十五分钟,教师则给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分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教师则检查三、四学习小组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再给第三学习小组的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教师则给第四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完成简单的练习,必要时还一个一个的指导,这对症下药的效果会更好。
  4、分层练习: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学困生”的人数相对很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每天由教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
  5、分层辅导: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第三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第四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第一、二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苦思瞑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主要做法是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双向选择“助教”和“学生”(也可由教师指定),数学课上,“助教”和“学生”同坐一桌,一般情况下,由“助教”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当然这种助学行动也可以延伸至课后)。为了增强“助教”的责任感,体现其“助教”的价值,开学初要给“学困生订成绩指标,学期末时,如达到指标,“助教”和“学生”共同受奖(“学生”为“学习进步奖”,“助教”为“优秀助教奖”)。这个活动的开展,给“学优生”搭建了发挥长处,展示才能的平台,后进生亦从中受益,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6、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最高的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最有力的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于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固定的学生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使每位学生随时都有升级和降级的可能。这样,通过评价,使学习进步的学生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的意识,让每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这既能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学好数学、完成学习数学的“再创造”,又能促进“学困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逐渐转化,使他们不会丧失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增强中等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断优化,这样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应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实际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