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 卢忠海

【机构】 贵州省松桃县盘信民族中学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摸索和探索,归纳为三点:1、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2、根据学情因地制宜,分层施教;3、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
【关键词】 兴趣;施教;转变
【正文】 
  当今社会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要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必须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直是我们探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达到目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操作。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所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信息的课堂教学。
  一、 精以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2、 创设情景、积极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学习WORD时,演示一个动物走出来,一群动物走来,问学生怎么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积参与。
  3、 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在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在授课过程中,用幻灯片演示课堂内容时告诉同学,其他科任老师上课也使用的是这软件,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这个软件,当其他科任教师有部题时学生就可帮助老师解决,就能当老师的小老师了,激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它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二、 根据学情因地制宜,分层施教
  1、学生层次的分层
  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多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非常顺利;相反的,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少,对电脑并没有兴趣,接受能力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其次,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高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想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中层: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低层:学生双基情况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以前面的分层标准,每学期前,笔者有意地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对学生,对学生说明这主要目的是针对各个同学情况老师教学设计而安排位置的,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右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在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也有利于激发各层的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吸收知识。对高层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在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中层学生,给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低层学生,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教学效果的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实施课堂 教学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准备易难程度的练习。对高水平学生进行适当扩展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摸索研究,并进行谈论;对低等学生在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还要指导,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更应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机,落实好大纲。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
  1、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位合作伙伴”。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要亮出总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自己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疑点和难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例如:在PowerPoint《插入图片》教学时,先展示一些内容幽默、图文并茂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内容:在Word文档中如何插入图片?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  
  2创新式学习
  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的前提。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该创新式的学习,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突飞猛进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和收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适当补充一些“题外话”,从中扩大眼界,放眼未来,促进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在于计算机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从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