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李 婕

【机构】 新疆伊宁市第三小学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个永恒的话题,美术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美术学习活动,建立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创设情境;创新意识
【正文】 

  教学的有效性是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面对民汉合校及班内少数民族孩子比例逐渐上升这一趋势,如何建立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美术来自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让生活更加精彩,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跳出课本之外,使美术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把体现美术本来的价值取向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身上——这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思路。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在美术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美术知识富有吸引力,让美术课堂充满诗意。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等等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变垃圾为宝》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生活用品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极大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二、注重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取得成功。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的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的技能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教师要启发、点拨、诱导。唤起学习创作的欲望,产生创作作品的乐趣和巨大的驱动力。例如:在上《有人脸的器物》一课时,我通过捏、按、塑等手法进行塑造出一个个造型夸张有趣的人脸,使学生也就迅速的掌握了技能。而多种手法也会让学生产生造型的美感,而为学生客观上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的空间。
  创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而创设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进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百变团花》一课,笔者将纸折几下、剪几下,打开纸变成了一幅丰富的图案,再折叠几下,就出现一个具体的现象,这样启发性的示范,立即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习纸塑的兴趣,掌握其技法的强烈欲望。?
  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创新在于能够激活多向的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在美术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对激发学生的想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火炬,是智慧起飞的翅膀,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例如:《太阳》一课,我问学生太阳是什么样的?学生说是圆形的。当我在黑板上画出太阳公公,小姑娘的脸,让学生无限的想象。这时,学生纷纷的要求动手画一下,积极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有编麻花辫的、有戴太阳镜的等等,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表现物象。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作品创作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具有美术含量,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更要让学生作品内容看似一样却造型百变。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能力培养,让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1、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有较多的体现,如根据一个场景、一种现象、一个季节、一首诗歌,让学生画一幅想象画等。又如:让学生用泥捏人的喜、怒、哀、乐等,都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应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型”是美术教育的基础,也是美术的根本内容和主要手段。在我们学习画画时,教师必须先教会学生了解物体的大体造型,然后再去分小的部分造型。如:我们画小汽车,可以把小汽车先看作一个长方体确定大小位置再来确定它的门、车轮的大小位置等。这样就不会出现变形和太太的比例的问题了。3、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是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其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的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能力,通过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同时也感受到蕴藏于自然的变化、统一、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等形式美。4、应该培养学生的色彩能力。色彩是美术教育中绘画的基础。要想学好绘画,色彩知识是少不了的。色彩是表现物体形状的关键,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色彩能力,如色彩的明暗、深浅等。5、应该培养学生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美术创作的最终结果,美术创作的最终好坏决定于表现手法的好坏,因为好的绘画,色彩依附于形状中,好的形状又要用好的手法来表现。不同的绘画有不同的表现手法。6、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注重个性的培养,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教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有个人特色和风格。因此,教师应尽力营造一种崇尚个性和独立思考、反对僵化和盲目崇拜的良好教学氛围,允许失败,鼓励表现自我和张扬个性。7、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对美术创作的观点、态度和采用的科学方法。 
  总之,美术教育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每一堂美术课我都始终关注,通过一堂课我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只是一个知识、一个技能?而是一个知识、一项技能,因此,在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教学过程中几个关键点,让每位学生学得快乐、记得深刻、收获成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这一堂课,尽力带给学生一份获取新本领后的成功感、一份开阔视野后的新惊喜、一份探究创造后的新动力,这个过程让我在教育实践与生成智慧中成熟、发展。
  四、 注重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元的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学生自评和互评是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由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评”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善于交流,儿童的童心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同时在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评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自己才会充满自信,对以后的美术兴趣才会日益提高。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例如在教学《新颖的名片》一课中,当学生做完名片后不仅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名片与同学交换从而找到好朋友,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在爱好部分的设计很有创意用了绘画形式来表现。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做的名片很精致”等等。在自我评价中,激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我认为,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高效课堂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高效课堂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高效的主体性实践及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纽带。
  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要能去粗取精、去虚求实、要善于抓住“思想”绽放“思维”,还美术课堂一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总之我们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学科教育肩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