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参透环境教育
【作者】 汪红霞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第六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笔者认为:教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是关键;同时还要依托教学内容。【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
【正文】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相应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趋突出。20世纪以来,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污染物质的生态破坏。人类在享受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成果时,所表现出的过度消费,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环境问题已日益严重。在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达6000亿元,相当于60个唐山大地震。正如恩桥斯早在19世纪末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就报复了我们。”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形势,联合国大会于1972年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并规定在每年初颁布当年主题,旨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我国也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但是对普通国民尤其是一些偏僻落后地区的人们来说,环境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环境保护。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分不利的。
就目前我们西北地区的现状来看;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但环境教育又迫在眉睫。小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小学各科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可供环境教育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们受到环境美的熏陶,向学生提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使环境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些设想。
学校整体决策是先导。要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变革。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自身的跨科学性和普遍性决定了他的教育必然是多方面参与的。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并不那么受欢迎。学校的环境教育往往取决于某个热心的老师。这样的环境教育中能是肤浅的、零散的,效果也是短期的。要使环境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学校必须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中,根据学生品德能力形成的规律,按年龄特点分年级提出具体要求,用来指导和评估教师进行环境教育。
一、 教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是关键之事,而且他们对有关问题的知识有限,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无力就会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部分教师甚至不知道环境教育为何物。所以,我们在学实施环境教育,教师环境素质的提高,转变观念是关键。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素质,把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并努力将其贯穿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始终,才能使环境教育收到爱好的效果。
二、 教学内容是依托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道法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为培养学生的环境道法奠定情感基础。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描绘大自然之美丽神奇和祖国大好河山之壮丽的课文:《大草原》的“碧千里”,《趵突泉》的“清鲜活泼”,《五彩池》的神奇瑰丽,《桂林山水》的奇险秀丽……无不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如何结合语言文字呢?
理解:引导学生与教材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为他们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情感基础。
其次,要深入思考,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环境保护信息,并与现实的环保相结合,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就是报好的环保教育教材。
其内容丰富具体,用大量事实说明了长期以来自然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无节制的乱砍滥伐使得地表植被遭到过度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结果是生态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气候条件恶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要有计划地开采,不仅满足当代人的消费,还要留给后人,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类所需要的水、大气、生物等再生资源也不能随意破坏,否则将造成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头威胁。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成为自觉保护环境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探究教学法是途径。探究式学习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双重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主体参与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唯一的、预定的正确答案,它的本质在于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这种学习尽管和解决问题有关,但又不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此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多渠道思考探究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相应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趋突出。20世纪以来,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污染物质的生态破坏。人类在享受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成果时,所表现出的过度消费,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环境问题已日益严重。在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达6000亿元,相当于60个唐山大地震。正如恩桥斯早在19世纪末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就报复了我们。”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形势,联合国大会于1972年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并规定在每年初颁布当年主题,旨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我国也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但是对普通国民尤其是一些偏僻落后地区的人们来说,环境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环境保护。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分不利的。
就目前我们西北地区的现状来看;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但环境教育又迫在眉睫。小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小学各科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可供环境教育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们受到环境美的熏陶,向学生提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使环境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些设想。
学校整体决策是先导。要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变革。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自身的跨科学性和普遍性决定了他的教育必然是多方面参与的。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并不那么受欢迎。学校的环境教育往往取决于某个热心的老师。这样的环境教育中能是肤浅的、零散的,效果也是短期的。要使环境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学校必须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中,根据学生品德能力形成的规律,按年龄特点分年级提出具体要求,用来指导和评估教师进行环境教育。
一、 教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是关键之事,而且他们对有关问题的知识有限,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无力就会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部分教师甚至不知道环境教育为何物。所以,我们在学实施环境教育,教师环境素质的提高,转变观念是关键。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素质,把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并努力将其贯穿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始终,才能使环境教育收到爱好的效果。
二、 教学内容是依托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道法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为培养学生的环境道法奠定情感基础。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描绘大自然之美丽神奇和祖国大好河山之壮丽的课文:《大草原》的“碧千里”,《趵突泉》的“清鲜活泼”,《五彩池》的神奇瑰丽,《桂林山水》的奇险秀丽……无不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如何结合语言文字呢?
理解:引导学生与教材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为他们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情感基础。
其次,要深入思考,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环境保护信息,并与现实的环保相结合,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就是报好的环保教育教材。
其内容丰富具体,用大量事实说明了长期以来自然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无节制的乱砍滥伐使得地表植被遭到过度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结果是生态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气候条件恶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要有计划地开采,不仅满足当代人的消费,还要留给后人,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类所需要的水、大气、生物等再生资源也不能随意破坏,否则将造成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头威胁。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成为自觉保护环境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探究教学法是途径。探究式学习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双重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主体参与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唯一的、预定的正确答案,它的本质在于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这种学习尽管和解决问题有关,但又不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此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多渠道思考探究事物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