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分层
【作者】 陈爱云
【机构】 新疆第一师十团中学
【摘要】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有效地实施分层,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弹性发展空间。【关键词】正视差异;尊重个性;有效分层
【正文】
记得曾经在微博上看一小女孩背3×5=15的乘法口诀,当时是越看越汗呀,那么小的孩子,她的行为、思想根本就无法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具备自主学习的品质,就被强行要求按照大人的意愿死记硬背,这样痛苦的学习只有让她对数学产生厌恶感,将来她还会乐意、还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吗?相反一篇《美国学生学的数学很简单却可做出很牛逼的东西》引起了轰动,他们的课堂教学起点低,立意高,美国注重的是给予不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给予热爱数学的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教育。还有,韩国的“差别化的数学课程”,日本提倡的个性教育都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事实,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所有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要求较高,学生的个体差异尤为突出,甚至相当严重,必须下大力气,认真应对。
现在我们团场中学,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带两个班的教学,每班的人数都要达到四五十人,学生间的智力、学习习惯、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样的现状下,如果教师采用“齐步走”、“一刀切”“一锅端”这种统一性的授课方式,必然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而学困生“吃不了”,以至于对数学产生厌恶、害怕感,失去学习的动力。有效地实施分层就可以避免这类问题。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也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是目前班级授课制适应学生差异的有效策略。它能使优等生更优、中等生得到发展、学困生得到补救和提高,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一、学生的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有的家长不理解,认为对学生分层次就等于学生在老师心目中有不同的地位,老师给予的关注,重视程度会不同,造成学生不平等,这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孩子排在最后一层的家长自然更不开心,认为对学生分层就好比贴上标签,带给孩子谁好谁不好的暗示,学习差的易受歧视;也有自尊心强的学生好面子,觉得别扭。因此,在对学生的分层的时候,我们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白,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把学生简单机械地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因材施教,为了更有效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这两个班是我从初一带上来的,经过两年的相互磨合,我要对学生整体素质已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对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当了解,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数学基础、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习积极性、接受能力等,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将班里学生分为三层:一、性格活泼开朗,数学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接受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属于先锋层。二、性格活泼开朗,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态度认真,但数学基础、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或者数学基础好,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属于奋进层。三、数学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接受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属于努力层。学生依据这三个层次的标准“对号入座”,但这种学生分层是动态变化的,我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调整,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学习方式的分层
数学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学生的层次不同,学习方式也因人而异。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趋势、智力结构上存在差异,有的习惯于形象思维,有的习惯于抽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强于证明,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和文化感受不同,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差异,尊重个性,根据教材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分层,倡导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并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交流,真正地从事数学思维活动。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如最近在听课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除法》,学生课上学到两种方法,一是将除法转化成乘法,再按乘法法则计算,二是直接用有理数除法法则。课上教师为追求所谓的高效率,以统一的标准,通过“齐步走”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计算(-36)÷9 (-12)÷3 (-12/25)÷(-3/5)时,极大多数学生用第一种解法,死记公式,机械套用、模仿解题格式,没有发现前面两题能整除的用第二种解法更好。先锋层中有用第二种解法的,但没引起教师、同学的注意,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多种解题策略,相互交流,让先锋层、奋进层的学生在经历中感受法则的灵活性、合理性,努力层的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后找到自己能理解的方法,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学习中,教材设计和教师一般都采用边画边练习的方法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当时感觉学生都学会了,效果很好。但就整个数学学习共同体而言,自主性、个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学习的深度不够,教师可增设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1)在△ABC的BC 边上找一点D,将△ABC的面积分为相等的两部分;(2)沿△ABC的内部一线段折叠,使层AB、AC重合;(3)在△ABC的BC 边上找一点D使∠BDA=900。努力层学生只要掌握定义,简单性质,学会基本方法;奋进层学生在熟悉定义性质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锋层学生要求奋进层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有良好的数学素质。为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提供有力的支持,相互启迪,促进大家共同发展。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经过努力,“跳一跳,摘到桃”,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努力层学生有了学习信心,奋进层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先锋层学生的能力不断被释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作业设计的分层
有的教师当了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教师,自认为认真仔细,天天批改作业,长年累月面临“我痛苦,学生难受”的局面,可从未静下心来分析过作业设计问题,作业的布置向来被教师轻视,甚至忽视。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都有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改进作业设计的经验,但多是从教师角度出发,为便于教师批改,所谓的分层布置作业就是大多数学生做全部练习,少数学生放弃创新、拓展题。很少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角度认真思考。
作业的设计要顾及到各层次学生,太简单或重复过多不利于先锋层学生的能力培养,太复杂会打消奋进层、努力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内外的作业设计都应有一定梯度,要层层深入。努力层的学生只要能独立解答书上的练习和复习题的复习巩固题,重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先锋层、奋进层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能体现多向思维的练习,开放式的训练。他们需完成复习巩固题、综合运用题、拓广探索题,也可以让他们一起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形成竞争意识,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如: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作业设计,其中有一题: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面积。教师可这样安排:(1)对先锋层学生不用降低难度,直接给题。(2)对奋进层学生,层层深入,由简到繁,自然过渡。①在锐角△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面积。②在钝角△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面积。③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面积。(3)对努力层学生,重基础:在Rt△ABC中,∠C=900 AB=15,AC=13,求△ABC的面积。这样不同深度的作业让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本节知识点:直角三角形中,知两边求另一边。
有效分层的方法是围绕着“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少数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有效分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宋秋前 《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记得曾经在微博上看一小女孩背3×5=15的乘法口诀,当时是越看越汗呀,那么小的孩子,她的行为、思想根本就无法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具备自主学习的品质,就被强行要求按照大人的意愿死记硬背,这样痛苦的学习只有让她对数学产生厌恶感,将来她还会乐意、还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吗?相反一篇《美国学生学的数学很简单却可做出很牛逼的东西》引起了轰动,他们的课堂教学起点低,立意高,美国注重的是给予不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给予热爱数学的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教育。还有,韩国的“差别化的数学课程”,日本提倡的个性教育都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事实,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所有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要求较高,学生的个体差异尤为突出,甚至相当严重,必须下大力气,认真应对。
现在我们团场中学,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带两个班的教学,每班的人数都要达到四五十人,学生间的智力、学习习惯、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样的现状下,如果教师采用“齐步走”、“一刀切”“一锅端”这种统一性的授课方式,必然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而学困生“吃不了”,以至于对数学产生厌恶、害怕感,失去学习的动力。有效地实施分层就可以避免这类问题。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也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是目前班级授课制适应学生差异的有效策略。它能使优等生更优、中等生得到发展、学困生得到补救和提高,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一、学生的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有的家长不理解,认为对学生分层次就等于学生在老师心目中有不同的地位,老师给予的关注,重视程度会不同,造成学生不平等,这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孩子排在最后一层的家长自然更不开心,认为对学生分层就好比贴上标签,带给孩子谁好谁不好的暗示,学习差的易受歧视;也有自尊心强的学生好面子,觉得别扭。因此,在对学生的分层的时候,我们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白,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把学生简单机械地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因材施教,为了更有效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这两个班是我从初一带上来的,经过两年的相互磨合,我要对学生整体素质已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对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当了解,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数学基础、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习积极性、接受能力等,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将班里学生分为三层:一、性格活泼开朗,数学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接受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属于先锋层。二、性格活泼开朗,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态度认真,但数学基础、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或者数学基础好,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属于奋进层。三、数学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接受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属于努力层。学生依据这三个层次的标准“对号入座”,但这种学生分层是动态变化的,我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调整,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学习方式的分层
数学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学生的层次不同,学习方式也因人而异。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趋势、智力结构上存在差异,有的习惯于形象思维,有的习惯于抽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强于证明,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和文化感受不同,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差异,尊重个性,根据教材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分层,倡导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并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交流,真正地从事数学思维活动。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如最近在听课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除法》,学生课上学到两种方法,一是将除法转化成乘法,再按乘法法则计算,二是直接用有理数除法法则。课上教师为追求所谓的高效率,以统一的标准,通过“齐步走”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计算(-36)÷9 (-12)÷3 (-12/25)÷(-3/5)时,极大多数学生用第一种解法,死记公式,机械套用、模仿解题格式,没有发现前面两题能整除的用第二种解法更好。先锋层中有用第二种解法的,但没引起教师、同学的注意,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多种解题策略,相互交流,让先锋层、奋进层的学生在经历中感受法则的灵活性、合理性,努力层的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后找到自己能理解的方法,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学习中,教材设计和教师一般都采用边画边练习的方法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当时感觉学生都学会了,效果很好。但就整个数学学习共同体而言,自主性、个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学习的深度不够,教师可增设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1)在△ABC的BC 边上找一点D,将△ABC的面积分为相等的两部分;(2)沿△ABC的内部一线段折叠,使层AB、AC重合;(3)在△ABC的BC 边上找一点D使∠BDA=900。努力层学生只要掌握定义,简单性质,学会基本方法;奋进层学生在熟悉定义性质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锋层学生要求奋进层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有良好的数学素质。为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提供有力的支持,相互启迪,促进大家共同发展。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经过努力,“跳一跳,摘到桃”,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努力层学生有了学习信心,奋进层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先锋层学生的能力不断被释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作业设计的分层
有的教师当了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教师,自认为认真仔细,天天批改作业,长年累月面临“我痛苦,学生难受”的局面,可从未静下心来分析过作业设计问题,作业的布置向来被教师轻视,甚至忽视。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都有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改进作业设计的经验,但多是从教师角度出发,为便于教师批改,所谓的分层布置作业就是大多数学生做全部练习,少数学生放弃创新、拓展题。很少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角度认真思考。
作业的设计要顾及到各层次学生,太简单或重复过多不利于先锋层学生的能力培养,太复杂会打消奋进层、努力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内外的作业设计都应有一定梯度,要层层深入。努力层的学生只要能独立解答书上的练习和复习题的复习巩固题,重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先锋层、奋进层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能体现多向思维的练习,开放式的训练。他们需完成复习巩固题、综合运用题、拓广探索题,也可以让他们一起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形成竞争意识,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如: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作业设计,其中有一题: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面积。教师可这样安排:(1)对先锋层学生不用降低难度,直接给题。(2)对奋进层学生,层层深入,由简到繁,自然过渡。①在锐角△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面积。②在钝角△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面积。③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面积。(3)对努力层学生,重基础:在Rt△ABC中,∠C=900 AB=15,AC=13,求△ABC的面积。这样不同深度的作业让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本节知识点:直角三角形中,知两边求另一边。
有效分层的方法是围绕着“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少数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有效分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宋秋前 《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