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分析

【作者】 陈翠媚

【机构】 贵州省盘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特征一:羞怯害怕,产生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自信心不强的表现。大部分学生初中英语基础打得不扎实,上了高中,随着课文内容的加深,知识的增加,胆怯的心理更为严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羞怯害怕表现在:怕读错而不敢开口,怕说错而不敢举手发言,怕失面子而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在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参与表演,因为紧张害怕而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有时因紧张还会出现突然性的遗忘。怀着这些不好的情绪上课,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很吃力。这些不良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便会产生一种语言焦虑感,就会失去学英语的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特征二:兴趣不稳,产生厌学心理
  学生在初中刚接触英语时,有一种新鲜感,因为知识结构简单,所学的东西看得见,感觉得到,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高,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上了高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的复杂,词汇量增多,训练量加大,而且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的新鲜感便没有了,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枯燥无味,有时简直就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沉闷的课堂,也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没有了兴趣,学生就容易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目的,就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心中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基础差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厌学的情绪。
  特征三:厌恶恐惧,产生逆反心理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困难越来越大,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再则他们每次考试成绩的一塌糊涂,让他们觉得上英语课有种恐惧和压抑。这种心理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感,对老师反感,并在心理和行动上采取对抗态度,产生逆反心理。
  特征四:意志薄弱,产生畏难心理
  现在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却,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导致成绩一滑再滑。英语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学习上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语言学习要靠日积月累,经过反复的口头,笔头实践练习,才能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记不住单词就不能组成句子,不背诵课文内容就无法形成语感,更谈不上进行会话练习。学习上困难重重,于是就灰心丧气,成了困难的俘虏。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要帮助学生们衔接好初中到高中的过程。英语教学需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体潜在的动力,兴趣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参与教学中得到乐趣。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习兴趣。我们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孩子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我认为,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用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两头、带中间,使所有学生都有兴趣。老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去爱护他们。批评的方式也很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使英语教学呈现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