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作者】 伍晶梅

【机构】 贵州省平塘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人只有健康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脚跟。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其今后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正文】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有相当一部分成人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或某项特长、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心理健康的培养。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及全社会急需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幼儿园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脑子里仍对幼儿身心健康的认识模糊,或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也不注意改善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很多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习惯于对幼儿发号施令等等。这些偏差导致幼儿形成双重人格,或胆小怕事,遇事无法自己解决,动不动就搬救兵;或无主见,习惯听别人的安排,缺乏交往愿望和技能。这对孩子以后一生的发展贻害无穷。因此,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将幼儿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对待。在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应成为维护儿童心理权益的典范,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幼儿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幼儿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许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
  二、走进童心世界,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
  教师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诉责。而一个整天要服从教师指令或时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是不能构建出活泼开朗的人格特征的。实践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如有些幼儿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经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他们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进而获得教师对他们的爱。因此,教师要细心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体验每个幼儿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
  三、拓宽教育思路,营造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儿童生态学理论强调利用环境来陶冶人,即通过创设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教师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情绪沮丧时,对幼儿态度就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甚至给幼儿心理抹上一层灰色。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智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实。”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之中,可以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还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性能心灵的环境。如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带孩子到公园里赏花,感受花的美;夏天,我们带孩子到仓满体育场去放风筝,体验游戏的快乐;秋天,带孩子到果园里参观水果、拾落叶等等。
  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对幼儿园的适应和喜欢是从接触教师、同伴群体开始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有安全感,而被排斥的幼儿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因此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交往,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如引导幼儿自带玩具、食物等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教育幼儿助人为乐,教给幼儿基本的社会交往的规范,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互相串门等。在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家园合作,共同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指导
  幼儿多数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其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生活经历中的某一环节,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大多与幼儿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因素有关。教师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使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要求保持一致,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才是对幼儿的尊重。幼儿园可采取召开家长会、开办家园联系栏、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宣传幼儿教养知识,与家长交流教养体会,加强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意识。
  作为家长首先要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便于教师较快地掌握每个幼儿的特点,做到因人施教。其次,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有关活动,以便了解幼儿教育的内容、形式及方法,这样既有助于家长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又有助于与教师保持教养上的一致。再次,家长要主动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家庭和幼儿园应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让幼儿生活的集体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一致,使幼儿身心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总之,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在社会急剧变革、文明加速发展的现代,幼儿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全的幼儿,谁便拥有未来。所以,我们在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应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