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卫霞

【机构】 新疆伊宁市逸夫小学

【摘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课堂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实践创新教育的阵地。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树立新的人才观;2.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励创新意识;3突破思维定势,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4潜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正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极力倡导创新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批评传统教育中缺乏创造,提倡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21世纪对我国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迫切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民族伟大复兴力量的小学生,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如何,将与国家的荣辱与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培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就目前小学生而言,并不奢望他们去发现新的什么定理,发明什么新的公式,这是不切实际的,也不是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将后者称这“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们的专利,每一个人的生活本身都是值得去创新的。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培训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就此作如下思考:
  一、 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树立新的人才观
  我国传统教育较为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整天忙于题海战术、机械重复抄写之中,疲惫不堪,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是传统教育的真实写照。在此气候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理解能力。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首先,要相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成绩。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活动,增强创新意识。不能误认为,创新仅仅是少数尖子生的专利。
  其次,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搞所谓“素质教育”而进入误区,走向极端。加强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放弃基础知识的传授。二者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一定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创新也不过是无稽之谈。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必须以学生为创新主体,老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设情境,激发、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不能事事均予以包揽。我们要摈弃不合乎时代发展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最后,考试成绩不是评判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它只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确能反映出学生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多数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学生中,成绩好的学生有特长,成绩差的学生也有爱好和闪光点。我们不能以分数对学生一锤定音,一棍子打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才能很好地进行创新教育。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创设者,我们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表现自己欲望的机会和自由空间。不能将自己树为学生的对立面而高高在上,虎视眈眈,整天紧绷着个脸,要故作姿态的威严。只有学生解除了对教师的敬畏、戒备心理,才大胆质凝,大胆地发问,才会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学实践中,常常有的学生会提出近乎“异想天开”的问题或设想,令教师始料不及,大跌眼镜。此时,有些课堂处理艺术尚未够火候的教师,担心影响整个教学环节,乱了全盘,不假思索就橫加指责,大声呵斥;或者干脆嗤之以鼻,不加理会。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和好奇心,也同时浇灭了创新之火。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先哲亦云:“学起于思,思起于凝”。其实,善于提问的学生,才是善于思考的学生。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火花,使之光亮耀眼。例如,本人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就有个学生好奇大胆地提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乖以高除以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底加下底乖以高再除以2’去解答呢”经教师共同尝试、验正,说明该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可取的。显而易见,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充满好奇的儿童——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事物的真相,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三、 突破思维定势,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会产生定势心理。定势心理会严重地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后继的学习中通常表现为思维的习惯性、成见性、想当性,它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追求和探索。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使思维活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笔者曾拿这样一道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即:“煮熟一个鸡蛋要用5分钟,那么用5个同样的鸡蛋一起煮,要用几分钟?”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25分钟”。显然,学生是受到常规思维的影响,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潜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开放性问题,往往条件不足或多余,没有确定的结论或结论不唯一,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其类型有条件开放题、问题开放题、综合开放题、策略开放题等。解题的策略、思路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我们要尽量设计和提出一些开放问题,鼓励学生不受常规模式的禁锢,多途径、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想象和表达,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商店里有两种纸,甲种每令500张,每张0.4元;乙种每令450张,每张0.5元。如果你去买,你买哪一种?”此题令人耳目一新,答案也不确定,学生必须经缜密思考,权衡利弊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既达到培养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目的,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窃以为,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现代社会更多要求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以便为将来能够解决踏入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就小学生面言,暂时的数学知识,如果不经常用到,久而久之将会遗忘,而留在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会受用终身,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的是“会学”。大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漁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给他们一把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一代。我们教学时,应当着重从这几方面给予学生指导。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⑵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⑶教会学生进行操作的方法;⑷教会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方法;⑸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网络,总结学习过程的方法。
  总之,数学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途径我种多样。而站在教学前沿,身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教师们,只要肯于钻研和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努力地、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教育率之路,终究会桃李满枝,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