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作者】 谢 媛

【机构】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新田镇初级中学

【摘要】在当今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数量剧增的全球化信息环境中,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只有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才能使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与学习,适应21世纪竞争激烈的网络信息化社会。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培育
【正文】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二、信息素养的内容组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 
  2.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个体成员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 
  3.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它包括:(1)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2)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3)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4)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 
  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三、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2.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3.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消息,还有计算机病毒、反动网站、诈骗信息、色情网站、版权问题等,这些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网络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既可以传播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也可以传播反动的,有害的信息。因此要教育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必须遵循相关的信息传播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与传播时,要有责任意识,有高度的使命感,传播真善美的信息,而不是传播假恶丑,不制作并传播计算机病毒,同时应该敢于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丑恶现象与行为做出正确的行动。在网络上共享信息资源的时候,要互相尊重,包括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侵犯知识产权。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网络的优越性不必多说。这里重点要让学生正确对待其消极方面。尽量减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把计算机当作游戏机,被计算机游戏中的暴力情节感染。使学生渐渐养成一种健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学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持环境。 
  5.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信息时代步伐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及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而呈日新月异的态势。根据情报学家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换句话说,一名大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年所学的知识,有75%到他毕业时已经过时。因此,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应用教学,不能仅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教学,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与新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最新的知识点(硬件及软件知识)拓展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学生关于操作系统的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Windowsxp,对此可增加Dos、Windows2000、Windowsvista、Windows7、Windows10等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有新的了解,知道最新的操作系统在哪些地方有所变化。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前沿的软硬件知识以及新的操作方法,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准人才”的要求。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亚淳.浅谈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10). 
  [2]王伟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都市家教,2011,(8). 
  [2]苏健仪,邓耀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