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生物实验教学思考

【作者】 付定新

【机构】 贵州省贵定县盘江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探究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都与实验教学的功能密不可分。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实验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培养参与意识
  与理化实验相比,生物实验有其特殊性:(一)很多实验材料必须是新鲜的,或者是活体。实验室不可能常备这些材料,只能临时准备,如新鲜蚕豆叶、活鱼等。(二)实验材料常常有一个培养过程,如萌发的种子、根尖等。以往,这些实验材料的采集和培养均由教师包办完成。教师费时费力,却效果不好。近年来,我根据农村生物资源丰富易采集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采集和培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在七年级(上)《开花和结果》一节中关于“花的结构”教学时,我安排学生在课前采集能采到的各种花。上课一看,哇!学生采集到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广,形态各异。丰富了教学内容。《植株的生长》一节需要学生观察根系、根尖和根毛。在课前一周我安排学生自带各种植物种子,将每班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根的培养。由小组长安排定时给种子浇水,及时观察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一粒粒种子萌发得到一株株鲜活的幼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眼目睹种子的萌发过程。在使用自己亲手培养出的材料上课时,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参与意识更浓了。
  二、将实验延伸到课外,培养自主探索的科学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此,生物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探究型实验。这些实验,如果都完全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既费时影响教学进度,且效果不好。当前教材编进的大量内容和吃紧的教学时间存在尖锐的矛盾,生物探究教学一般过程长、耗时多。占用课堂时间完成实验显然不现实;如果实验中教师“无处不在,事必躬亲”学生的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禁锢,对教师产生依赖而不再愿意动脑。这和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反复实践,我总结的有效方法是:课堂制方案集众人智慧,课后重实践各显神通。一个探究实验完成的质量好坏,与探究方案的优劣有很大关系,农村初中学生在思维的广度上会碰撞出一些令人叫绝的火花,但在思维的深度方面却有所欠缺,不大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思维缺乏严密性,制定的方案往往会顾此失彼。为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分组准备6-8套方案,课堂上由各组派代表宣读方案,然后大家充分讨论,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和补充。通过集大家智慧酝酿方案,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又使方案的可行性大大提高。方案制定后,我宣布实施方案的任务由学生课后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各小组定期向我汇报实验进展情况。农村学生开展生物实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对农业生产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如八年级(下)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所用到的材料,除紫背天葵外,杨柳、葡萄、红薯、大叶黄杨、水白杨……都可以做扦插的材料。不少同学家围地的篱笆也是通过扦插的,并且父母或爷爷奶奶在扦插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所以学生课后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在实验中往往还别出心裁,使用一些巧妙的办法,完成效果很好。教师的“放手”促成了学生的“独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培养。
  三、合理安排时间,实行分组实验,展现学生个性
  以往的验证性实验,由于课时少,时间紧,加上为图省事,实验都以一个班作为一个实验组进行。在七、八年级阶段,学生不随意注意仍占优势,自控还较弱,进入实验室,对各种实验用具和材料感觉新鲜、好奇,注意力极易转移。教师对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三令五申,但仍有不少学生根本不在意,任凭兴趣使然。再加上人多,秩序混乱,教师主要精力都用在维持学生纪律方面,无暇顾及每个学生具体操作的指导。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结果虽然教师精疲力竭,但仍有不少学生盲目操作,实验效果极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分组进行的办法,将每班学生分成2—3个试验组,每组20人左右;每次实验一个组。在实验中,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实验过程秩序较好。教师用不着花太多的时间强调实验纪律从而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关注每个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学生也能就自己在试验中存在的疑问、发现的问题及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和老师充分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在试验中得到了锻炼和发挥,实验效果显著提高。
  同时,实验还必须以相对充足的时间作保障。否则,再好的实验方案也无法得到落实。学生对实验只能按部就班,蜻蜓点水。无法就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想法充分展开讨论。学生的创造个性无法得到展现,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向学校提出建议:针对实验的特殊情况,适当增加课时,并尽量连堂安排。对某些实验的时间无法充分保障的情况,我们将实验时间灵活调整,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来进行实验。有了时间的保障,实验效果令人满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四、“无序”与“有序”结合,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实验时不少教师为便于管理和完成实验任务,特别强调学生在实验中要遵守纪律,严格按实验步骤操作。不得“越雷池一步”。这样做,从表面看,学生确实是按实验要求认真完成,“秩序井然”,取得了令教师“满意的效果”。殊不知,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唯恐哪个环节没按老师的要求做,挨老师的“训”。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实验并不是一件让人愉快、有意义的事,而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学生的思维闭锁,创造力无情地遭受抑制和扼杀,对实验便会失去兴趣。
  实验教学应该以人为本。我认为实验效果的好坏不光表现在按要求操作后获得的结果上,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试验中是否有疑问,是否觉得有“不妥”,是否找到更好的办法……。这才是我们实验需要的最好的效果。因此,在试验中只要教师合理安排,对实验局面总体调控得当,把握实验的主流方向,就不要怕学生“乱”。此时的“乱”恰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状态。学生希望有新的方现,希望找到自己认为合理、可行的方案。教师应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对其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循循善诱,总结归纳,学生对实验本质的理解将更加透彻。这样,其实验综合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提高了实验兴趣。实验不再是负担,而真正成为学生创造思维驰骋的“乐土”。在做“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实验时,我先要求学生按实验步骤先做一遍后,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个实验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设计?”学生先是愕然继而情绪高涨,热情讨论。经总结后得出,可以往石灰水中通入空气作对比实验,还可以往清水中通入空气作对比实验。我进而启发学生:如何给石灰水通入空气呢?学生纷纷抢着发言:有学生说用自行车打气用的气枪;有的说用打篮球用的气枪;有的说先把气球充气后再往石灰水中放气;有的说用注射器;有的说用吸管等等。在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后,我又让同学们比较以上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通过筛选,认为用注射器和吸管通入空气是比较好的方法。通过试验中一个细小问题的讨论,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验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在实验中时时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