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奏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高效课堂四部曲
【作者】 廖 霞
【机构】 广西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小学语文界热门话题之一。要真正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就得从课前做好准备;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课后批改等多环节去抓。本文笔者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深觉“积累素材,为习作蓄法、创新训练方式改进指导方法、批改,评讲要‘活’、鼓励学生勤动笔写”等途径颇为有效。【关键词】习作教学有效性;激趣;批改;评讲;勤动笔
【正文】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学生怕习作,视习作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教师也为习作教学煞费苦心,习作教学存在“低效高耗”的现象。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有多年了。我知道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素材,为习作蓄法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1.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习作的源头,小学生习作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其实,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活动等;在家里,有家务活;在社会上,气象万千,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
但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你要他时刻自觉地细心观察那是不可能。我觉得老师应先指导学生定向观察。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带学生游览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日记、观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当众宣读优秀学生习作,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2.认真学习,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如:《桥》一文在表达上抓住环境描写和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等表达方法很好。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将有助于学生习作。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习作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老师可要求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虽然课堂教学为孩子积累语言、习得习作技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课堂阅读的量毕竟是有限的,要真正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并有持续长久的发展后劲则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老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创新训练方式改进指导方法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却应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哪么如何切实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使学生感到习作就是生活中的一次次现实的言语交流,是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他们就会把习作当作一种乐趣,一种自觉的行为,习作教学也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他们更喜欢用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学生在写春天里柳树长长的柳条,有的想象成姑娘飞舞的长发,有的想象成绿色的草帘,有的想象成春姑娘抚摸小草的手臂。这些赋有诗情画意的想象是多么的纯真。学生运用想象力,发挥创造思维,为故事的寓意增添了智慧的力量。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教师在习作的初步教学中,就应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对本次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想去写这篇文章;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又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去学习,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2.应尽量让学生在堂上完成习作
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信息的及时反馈”作为教学的头条原则。为此,指导、习作、评议、修改应该“四位一体”,紧密结合,不要人为割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获得及时的反馈,把问题解决在课内;有利于师生、生生广泛的、多层面的交流,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有鉴于此,关于习作教学的课时数,我认为最好连着上两课时。这样安排,促使学生经历全程,当堂写作。
三、批改,评讲要“活”
教师批改习作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把习作修改好,提高写作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学生修改习作。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领导相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减弱了,这是最大的损害。”教师把他的习作修改得再好,他的写作能力也没提高。近些年,我尝试采用下面一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例文修改。教师事先从学生习作中选出典型例文两到三篇,预先印发给学生或投影给学生看,师生共同点评文章。(师生共评时低年段注重语句上的修改;高年段既要注重语句上的修改,也要注重篇章结构上的修改。)接着小组“会诊”另外一篇例文。此时,教师在巡视时热情启发学生大胆评议,提倡不同见解互相争辩。小组议论后,再选出评议贴切的全班交流,这样做,既可集思广益,又能增进学生的评改情趣。
2.同桌互改细推敲。即由两位学生交换修改。由学生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习作,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符号,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想习作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想想文章思路明不明白等。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因而评得认真,评得仔细,往往一篇习作评下来各种记号遍布习作,眉批尾批面面俱到,评语实在大胆。学生相互评定完后,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习作在班上展览,既有利于调动原先习作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原先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更上一层楼。
3.自我修改。即要求学生抓住自己习作中最薄弱的环节,自觉作反复修改。一改错别字和标点;二改文理不通、用语不精的句子;三改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
4.习作讲评是教师根据习作训练要求,综合习作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总的分析和评论,是习作训练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一环。通过评讲,不仅要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本次习作的得失,更要培植学生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们的习作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我的习作讲评以激励为主。有激励才会促进成功,有激励才会唤起学生再次习作的热情。评分习作等级尽量向上靠,对特别优秀的习作敢于给满分,在每次习作讲评中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我改变传统习作讲评中教师唱独角戏,老师评讲,学生当听众的课堂结构形式,在教师简要综述之后,让写作的主体——学生登上讲台,采取大家讲、大家评,让全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自己对习作的认识、收获和需要推敲的地方谈出来,班级同学共同探讨,在自讲自评自批自改的过程中,一起领悟文章作者写作前的构思、如何确立文章的主题、写好后如何修改、怎样欣赏和点评文章。教师以学生身份参加到作文探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
四、鼓励学生勤动笔写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习作能力的捷径。
总之,要想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让学生积累素材、为习作蓄法,其次要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外就是批改、评讲要“活”,鼓励学生勤动笔写。同时我们小学教师要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开辟新的途径,采用科学的内容与合适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刘世斌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 王斌兴 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学生怕习作,视习作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教师也为习作教学煞费苦心,习作教学存在“低效高耗”的现象。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有多年了。我知道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素材,为习作蓄法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1.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习作的源头,小学生习作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其实,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活动等;在家里,有家务活;在社会上,气象万千,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
但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你要他时刻自觉地细心观察那是不可能。我觉得老师应先指导学生定向观察。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带学生游览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日记、观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当众宣读优秀学生习作,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2.认真学习,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如:《桥》一文在表达上抓住环境描写和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等表达方法很好。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将有助于学生习作。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习作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老师可要求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虽然课堂教学为孩子积累语言、习得习作技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课堂阅读的量毕竟是有限的,要真正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并有持续长久的发展后劲则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老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创新训练方式改进指导方法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却应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哪么如何切实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使学生感到习作就是生活中的一次次现实的言语交流,是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他们就会把习作当作一种乐趣,一种自觉的行为,习作教学也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他们更喜欢用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学生在写春天里柳树长长的柳条,有的想象成姑娘飞舞的长发,有的想象成绿色的草帘,有的想象成春姑娘抚摸小草的手臂。这些赋有诗情画意的想象是多么的纯真。学生运用想象力,发挥创造思维,为故事的寓意增添了智慧的力量。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教师在习作的初步教学中,就应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对本次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想去写这篇文章;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又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去学习,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2.应尽量让学生在堂上完成习作
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信息的及时反馈”作为教学的头条原则。为此,指导、习作、评议、修改应该“四位一体”,紧密结合,不要人为割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获得及时的反馈,把问题解决在课内;有利于师生、生生广泛的、多层面的交流,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有鉴于此,关于习作教学的课时数,我认为最好连着上两课时。这样安排,促使学生经历全程,当堂写作。
三、批改,评讲要“活”
教师批改习作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把习作修改好,提高写作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学生修改习作。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领导相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减弱了,这是最大的损害。”教师把他的习作修改得再好,他的写作能力也没提高。近些年,我尝试采用下面一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例文修改。教师事先从学生习作中选出典型例文两到三篇,预先印发给学生或投影给学生看,师生共同点评文章。(师生共评时低年段注重语句上的修改;高年段既要注重语句上的修改,也要注重篇章结构上的修改。)接着小组“会诊”另外一篇例文。此时,教师在巡视时热情启发学生大胆评议,提倡不同见解互相争辩。小组议论后,再选出评议贴切的全班交流,这样做,既可集思广益,又能增进学生的评改情趣。
2.同桌互改细推敲。即由两位学生交换修改。由学生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习作,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符号,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想习作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想想文章思路明不明白等。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因而评得认真,评得仔细,往往一篇习作评下来各种记号遍布习作,眉批尾批面面俱到,评语实在大胆。学生相互评定完后,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习作在班上展览,既有利于调动原先习作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原先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更上一层楼。
3.自我修改。即要求学生抓住自己习作中最薄弱的环节,自觉作反复修改。一改错别字和标点;二改文理不通、用语不精的句子;三改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
4.习作讲评是教师根据习作训练要求,综合习作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总的分析和评论,是习作训练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一环。通过评讲,不仅要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本次习作的得失,更要培植学生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们的习作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我的习作讲评以激励为主。有激励才会促进成功,有激励才会唤起学生再次习作的热情。评分习作等级尽量向上靠,对特别优秀的习作敢于给满分,在每次习作讲评中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我改变传统习作讲评中教师唱独角戏,老师评讲,学生当听众的课堂结构形式,在教师简要综述之后,让写作的主体——学生登上讲台,采取大家讲、大家评,让全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自己对习作的认识、收获和需要推敲的地方谈出来,班级同学共同探讨,在自讲自评自批自改的过程中,一起领悟文章作者写作前的构思、如何确立文章的主题、写好后如何修改、怎样欣赏和点评文章。教师以学生身份参加到作文探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
四、鼓励学生勤动笔写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习作能力的捷径。
总之,要想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让学生积累素材、为习作蓄法,其次要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外就是批改、评讲要“活”,鼓励学生勤动笔写。同时我们小学教师要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开辟新的途径,采用科学的内容与合适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刘世斌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 王斌兴 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