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实施感恩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作者】 陈志木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生活上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对人的同情心,与对祖国的热爱、对邪恶势力的仇恨,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他说:“我们负有培养学生善良、仁爱、热忱和富有同情心的义务。”从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教育家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的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因素。“教导儿童,要善于根据眼神、语言、动作和行为最微小的细节去感受他人,而首先是感受自己母亲的忧伤、不安和苦楚。”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阐明了一个观点: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先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才是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现在撷取工作中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几朵小浪花与大家分享。
一、营造适宜学生感恩的班级文化氛围
利用班级黑板报、宣传栏和手抄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宣传,使学生在校园每时每刻受到熏陶,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感恩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真情告白,感知感恩
“对爸爸妈妈两位劳动者深情地说声‘我爱您!’并写成一段话。”这是八年级时“五一”节我给同学们布置的一道情感作业。我给他们讲了黄香温席、缇萦救父、子路孝母的故事,看到学生脸上的感动,我宣布当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对爸爸妈妈两位劳动者深情地说声“我爱您!”并写成一篇日记。长假过后,我让孩子交流假期的作业。有的孩子说:“我说了,爸爸妈妈听了似乎吓了一跳,只是瞪大眼睛,奇怪地看着我,什么也没有说。”有的孩子说:“我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说出‘我爱你’,换来的是妈妈一句‘你神经有病啊’。”当然也有的说:“妈妈羞红了脸,但看得出很高兴,说我长大了。”……
孩子的答案既在我意料之中,又在我意料之外。
沉默片刻,我首先表扬了同学们的做法。接着又对他们说:“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哪怕给予自己的是一点一滴的帮助,对这样的人也是不能忘记的。何况是对生你、养你的父母,更要有感恩之情。对你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那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才会感到世界因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
事后,有一位家长特地找到我,讲述了他帮助儿子完成这项情感作业的经过。他说:当我们从家校通上获悉这个作业时,我们都非常期待,儿子会有怎样的表现呢?那天早晨,儿子起得很早,他来到我的床边,我已经在等待那一声深情的‘我爱你’,可是我的期待落空了,儿子始终没有说出那三个字。我故意问他:“你的作业都完成了吗?”“还没呢,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让我们对父母说三个字的作业,太肉麻了,我说不出来。”看着儿子难为情的样子,我知道他需要酝酿一下感情。于是,我决定“抛砖引玉”为儿子做榜样。我带着儿子来到了姥姥家,放下给母亲买的礼物,我又是擦地,又是洗衣服,也始终无法对母亲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直到临走,母亲让我带回一些水果,我推辞着,母亲笑着说:“你这孩子,跟妈还客气。”这句话留住了我的脚步,我不禁抱住了母亲,眼里含着泪花:“妈,我爱你!”母亲懵了,继而笑起来。儿子被这一幕感动了,搂着姥姥的脖子:“姥姥,我也爱你!”又回过他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听完家长激情飞扬地讲述,我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培养孩子的爱心,就得给他们施展表露的机会。学生知道一句“我爱您!”很简单,就三个音节,但说出口却不容易,需要真情的流露,这样情爱才会真!感恩,是培植爱心的一颗种子,但这颗珍贵的种子需要父母和老师去种植!
三、注重实践,表达感恩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1.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感恩之情。
开展“感谢您,雷锋”的帮助他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贺江水资源问题》调查活动;我还开展了诸如“护绿行动”、“今天我当家”“做值周班长”、“做值周班主任”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师长工作、生活的辛劳,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七年级的寒假我在学生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我是家庭小主人》。我把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要求假期结束后,家长写出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对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方案)在反馈中罗有发的家长这样写道:寒假,罗有发学会了烧土豆块,从去皮、切块到烧熟,最后盛盘,都是在我们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让独生子女体验了父母的艰辛,从而更懂得尊敬长辈。并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后来在学校举办的七年级作文大赛中,罗有发的习作《学烧土豆块》获得一等奖。他奶奶感激地说:是老师设计的活动给罗有发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是实践给他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调查了解父母的工作。这项活动是八年级时开展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调查:父母从事什么工作?他们是怎么辛勤工作的?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他们在家中都要忙些什么?同时启发孩子们在调查中做好记录、收集相关的照片、证书等,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视角去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汇报课上,他们深情而又自豪的介绍了父母忙碌的一天:小张的爸爸是司机,早出晚归很辛苦,去年还被评为“岗位标兵”;小艳的爸爸是一名厨师,能做出美味佳肴,在市级厨艺大赛中还得过奖呢!小林的妈妈是保险业务员,每天走家串户推销保险,曾获得优秀员工勋章;小雪的妈妈是一名护士,关爱病人,还被评为“优秀护士”;强强的妈妈是家庭主妇,整天忙里忙外,照顾好一家人的饮食起居……
同学们的调查是直观的、真实的,也许并不完整、深刻,但恰恰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从他们纯真的话语、自豪的眼神中我感到他们长大了、懂事了:他们认识到爸爸妈妈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和家庭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他们更纷纷表示:我们也要用自己的爱来回报父母,在学校里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在双休日要为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高兴;有的甚至表示要和父母说几句悄悄话……
2.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
例如:家校共庆“五四”感社会之恩,感时代之恩;国庆节之际,班级组织“歌唱祖国”小合唱比赛;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三八节,我组织学生开展“给妈妈写一封信”活动。那年的三八节,很多学生家长激动地打来电话向我诉说兴奋和喜悦:孩子们把一封封信放在了妈妈的床头,炒菜的锅里,洗衣机的开关上……在我的日记本上记着这样几句话:“教书育人,要注入教师的真挚感情,时时处处体现教师的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的爱让我找到了春风化雨绿满园的成功感。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更使开展感恩教育的良好时机。去年的这个节日,我号召孩子们开展了为母亲赠券的活动。作为班主任,我向来不提倡学生花钱买礼物,所以我建议孩子们自己动手,学着商家为顾客赠券的形式,为母亲赠券。他们用灵巧的手在小小的卡片上绘出了稚气的图案,并写下赠洗碗一次,捶背一次,跑腿一次……
同学们在活动之后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张俊奕同学的习作《母亲节赠券》还发表在《创新作文》上。
今年的母亲节我又收到了罗有发奶奶的来信,信中说:您的学生坚持为我捶背已经一年了,孩子至今仍谨记去年母亲节的承诺,每周为我捶背二十分钟。他能够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啊!
3.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
让收集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组织学生到社区福利院参观,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同情心、惜福心、感恩心。
四、引导家教,践行感恩。
感恩是培植爱心的一颗种子,但这颗珍贵的种子需要父母和老师去种植。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因此,我还利用家长会、平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他们懂得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我要求家长做到四点:
1.父母的艰辛要让孩子感同身受。
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怎样的工作,由于对父母不了解,也就谈不上感激了。要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工作现场,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心生敬意。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父母的劳动,以加深体会。
2.父母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熏陶孩子。
爸爸妈妈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爸爸妈妈自己要孝顺父母和长辈,关爱家里每个人的需求。父母的言传身教必须发自内心而且持久,而不是为了做给孩子看。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对长辈的感激是伪装出来的,这对孩子的心灵会带来沉痛的打击。
3.生活中处处实践“分享”。
爸爸妈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杜绝溺爱。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每一件好吃的一起吃,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和爸爸妈妈一起打扫卫生,照顾老人……
4.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会感恩后的幸福。
一旦孩子表达了感恩之情,父母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学会感恩非常快乐,非常幸福。孩子若能怀着满腔幸福一次次地表达感恩之情,那我们的这种情感的最终形成就已经为期不远了。
我深知:感恩教育是一个长久的工程,也是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用感恩的故事、感恩的活动点燃学生感恩的意识,让学生在感恩的过程中绽放美丽灿烂的笑容,在感恩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先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才是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现在撷取工作中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几朵小浪花与大家分享。
一、营造适宜学生感恩的班级文化氛围
利用班级黑板报、宣传栏和手抄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宣传,使学生在校园每时每刻受到熏陶,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感恩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真情告白,感知感恩
“对爸爸妈妈两位劳动者深情地说声‘我爱您!’并写成一段话。”这是八年级时“五一”节我给同学们布置的一道情感作业。我给他们讲了黄香温席、缇萦救父、子路孝母的故事,看到学生脸上的感动,我宣布当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对爸爸妈妈两位劳动者深情地说声“我爱您!”并写成一篇日记。长假过后,我让孩子交流假期的作业。有的孩子说:“我说了,爸爸妈妈听了似乎吓了一跳,只是瞪大眼睛,奇怪地看着我,什么也没有说。”有的孩子说:“我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说出‘我爱你’,换来的是妈妈一句‘你神经有病啊’。”当然也有的说:“妈妈羞红了脸,但看得出很高兴,说我长大了。”……
孩子的答案既在我意料之中,又在我意料之外。
沉默片刻,我首先表扬了同学们的做法。接着又对他们说:“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哪怕给予自己的是一点一滴的帮助,对这样的人也是不能忘记的。何况是对生你、养你的父母,更要有感恩之情。对你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那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才会感到世界因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
事后,有一位家长特地找到我,讲述了他帮助儿子完成这项情感作业的经过。他说:当我们从家校通上获悉这个作业时,我们都非常期待,儿子会有怎样的表现呢?那天早晨,儿子起得很早,他来到我的床边,我已经在等待那一声深情的‘我爱你’,可是我的期待落空了,儿子始终没有说出那三个字。我故意问他:“你的作业都完成了吗?”“还没呢,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让我们对父母说三个字的作业,太肉麻了,我说不出来。”看着儿子难为情的样子,我知道他需要酝酿一下感情。于是,我决定“抛砖引玉”为儿子做榜样。我带着儿子来到了姥姥家,放下给母亲买的礼物,我又是擦地,又是洗衣服,也始终无法对母亲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直到临走,母亲让我带回一些水果,我推辞着,母亲笑着说:“你这孩子,跟妈还客气。”这句话留住了我的脚步,我不禁抱住了母亲,眼里含着泪花:“妈,我爱你!”母亲懵了,继而笑起来。儿子被这一幕感动了,搂着姥姥的脖子:“姥姥,我也爱你!”又回过他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听完家长激情飞扬地讲述,我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培养孩子的爱心,就得给他们施展表露的机会。学生知道一句“我爱您!”很简单,就三个音节,但说出口却不容易,需要真情的流露,这样情爱才会真!感恩,是培植爱心的一颗种子,但这颗珍贵的种子需要父母和老师去种植!
三、注重实践,表达感恩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1.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感恩之情。
开展“感谢您,雷锋”的帮助他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贺江水资源问题》调查活动;我还开展了诸如“护绿行动”、“今天我当家”“做值周班长”、“做值周班主任”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师长工作、生活的辛劳,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七年级的寒假我在学生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我是家庭小主人》。我把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要求假期结束后,家长写出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对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方案)在反馈中罗有发的家长这样写道:寒假,罗有发学会了烧土豆块,从去皮、切块到烧熟,最后盛盘,都是在我们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让独生子女体验了父母的艰辛,从而更懂得尊敬长辈。并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后来在学校举办的七年级作文大赛中,罗有发的习作《学烧土豆块》获得一等奖。他奶奶感激地说:是老师设计的活动给罗有发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是实践给他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调查了解父母的工作。这项活动是八年级时开展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调查:父母从事什么工作?他们是怎么辛勤工作的?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他们在家中都要忙些什么?同时启发孩子们在调查中做好记录、收集相关的照片、证书等,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视角去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汇报课上,他们深情而又自豪的介绍了父母忙碌的一天:小张的爸爸是司机,早出晚归很辛苦,去年还被评为“岗位标兵”;小艳的爸爸是一名厨师,能做出美味佳肴,在市级厨艺大赛中还得过奖呢!小林的妈妈是保险业务员,每天走家串户推销保险,曾获得优秀员工勋章;小雪的妈妈是一名护士,关爱病人,还被评为“优秀护士”;强强的妈妈是家庭主妇,整天忙里忙外,照顾好一家人的饮食起居……
同学们的调查是直观的、真实的,也许并不完整、深刻,但恰恰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从他们纯真的话语、自豪的眼神中我感到他们长大了、懂事了:他们认识到爸爸妈妈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和家庭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他们更纷纷表示:我们也要用自己的爱来回报父母,在学校里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在双休日要为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高兴;有的甚至表示要和父母说几句悄悄话……
2.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
例如:家校共庆“五四”感社会之恩,感时代之恩;国庆节之际,班级组织“歌唱祖国”小合唱比赛;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三八节,我组织学生开展“给妈妈写一封信”活动。那年的三八节,很多学生家长激动地打来电话向我诉说兴奋和喜悦:孩子们把一封封信放在了妈妈的床头,炒菜的锅里,洗衣机的开关上……在我的日记本上记着这样几句话:“教书育人,要注入教师的真挚感情,时时处处体现教师的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的爱让我找到了春风化雨绿满园的成功感。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更使开展感恩教育的良好时机。去年的这个节日,我号召孩子们开展了为母亲赠券的活动。作为班主任,我向来不提倡学生花钱买礼物,所以我建议孩子们自己动手,学着商家为顾客赠券的形式,为母亲赠券。他们用灵巧的手在小小的卡片上绘出了稚气的图案,并写下赠洗碗一次,捶背一次,跑腿一次……
同学们在活动之后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张俊奕同学的习作《母亲节赠券》还发表在《创新作文》上。
今年的母亲节我又收到了罗有发奶奶的来信,信中说:您的学生坚持为我捶背已经一年了,孩子至今仍谨记去年母亲节的承诺,每周为我捶背二十分钟。他能够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啊!
3.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
让收集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组织学生到社区福利院参观,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同情心、惜福心、感恩心。
四、引导家教,践行感恩。
感恩是培植爱心的一颗种子,但这颗珍贵的种子需要父母和老师去种植。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因此,我还利用家长会、平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他们懂得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我要求家长做到四点:
1.父母的艰辛要让孩子感同身受。
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怎样的工作,由于对父母不了解,也就谈不上感激了。要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工作现场,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心生敬意。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父母的劳动,以加深体会。
2.父母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熏陶孩子。
爸爸妈妈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爸爸妈妈自己要孝顺父母和长辈,关爱家里每个人的需求。父母的言传身教必须发自内心而且持久,而不是为了做给孩子看。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对长辈的感激是伪装出来的,这对孩子的心灵会带来沉痛的打击。
3.生活中处处实践“分享”。
爸爸妈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杜绝溺爱。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每一件好吃的一起吃,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和爸爸妈妈一起打扫卫生,照顾老人……
4.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会感恩后的幸福。
一旦孩子表达了感恩之情,父母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学会感恩非常快乐,非常幸福。孩子若能怀着满腔幸福一次次地表达感恩之情,那我们的这种情感的最终形成就已经为期不远了。
我深知:感恩教育是一个长久的工程,也是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用感恩的故事、感恩的活动点燃学生感恩的意识,让学生在感恩的过程中绽放美丽灿烂的笑容,在感恩的过程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