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作者】 马树明
【机构】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摘要】在小学语文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它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通过反馈,必要时,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结尾
【正文】
一节课,有好的开头,还得有好的结尾,两者前后联系,成为课堂教学完整过程的标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一般都会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充分挖掘教学重难点等等,但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结尾,却常以小结的形式草草结束,缺少一点儿“艺术性”,给人留下些许遗憾。事实上,一堂课的结尾如何,不仅可以测定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先声夺人的开头,更应有“画龙点睛”的结尾,有的可以为新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直接影响到新一课的开头。这样,课的结尾又成为学生认识发展的转折点。
一、 结尾的要求
1、 周密计划。结尾,容易产生拖拉和仓促两种偏向:时间过长,空而且松;时间太紧,匆忙草率。这些偏向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有的还和教学思想密切相关。盲目追求信息量,搞满堂灌,结尾却被当作“尾巴”割掉了。安排结尾,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估算好时间,留有余地,这是重要的前提。
2、 整体安排结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受其他教学环节制约,在设计时,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体,加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3、 方法灵活。结尾,一般由教师执掌,机械呆板。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学生松了一口气,有的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结尾一般由教师总结,如果改为由学生总结,则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尾一般用肯定的语气,为学生下结论,如果给学生留下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思考,则更能提高他们探索的热情;结尾一般用言语表述,反映学习成果,如果让学生汇报听说读写训练的结果,通过反馈,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乐趣。总之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结尾更加生动活泼。还应当指出的是,在结尾时,切勿为了结尾把结尾程式化,那只能会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二、 结尾的方法
1、 总结概括。帮助学生把学习的教材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总结提高,以加深印象,牢固记忆。为此可以设计概括性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原有板书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简明扼要而又系统完整上。简明扼要就是把教学内容以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便于记忆,一般要配合使用板书;系统完整则是不打破或损害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不遗漏内容要点,使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2、 回应。指结尾与教学的起始阶段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首尾相应,做到完整圆满。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这样的表现逻辑性强,可使学生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产生一种喜悦感,有助于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讲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解疑的过程,课的结束让学生释疑,反映阅读思考所得。采用回应的方式,不仅使课堂结构严谨,而且能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还能激起学生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
3、 延伸扩展。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在课的结束时,因势利导,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把书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创造,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更扎实。
4、 欣赏品评。在课的结束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由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如:阅读《黄果树瀑布》,可以在阅读总结环节播放优美的乐曲,结合演示黄果树瀑布的画面,让学生眼看、耳听、心想。这样的结尾,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画、曲、意、情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自然的美,充满愉悦的气氛。
5、 练习应用。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以练习应用的形式来结束课堂教学。通过练习应用,检查落实课堂教学的效果;或巩固新学习的知识技能,举一反三,在迁移中得到提高;或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达到理性的升华等。教学的意图虽然不同,但都是以学生的活动来结束课堂教学。与一般课堂练习比较,它的艺术性体现在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练习内容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也可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培养技能等。练习应用的形式生动活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可以自由练习,也可以集体练习,还可以开展竞赛评比活动等。
6、 教育感染。这种结尾,着重引导学生从教材吸取思想营养,提高认识,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为此,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感想,说志向,抒发情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这种结尾和“穿靴戴帽”的形式主义不能相提并论。它的艺术特点在于自然熨帖,水到渠成,因势利导,真情实感。如: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教学:“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让学生各抒己见,受到思想教育。
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确又易见成效的教学结尾,无疑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增进语文能力。将语文学习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并体会到学之欢乐。注重和讲究课堂结尾的艺术,会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
一节课,有好的开头,还得有好的结尾,两者前后联系,成为课堂教学完整过程的标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一般都会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充分挖掘教学重难点等等,但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结尾,却常以小结的形式草草结束,缺少一点儿“艺术性”,给人留下些许遗憾。事实上,一堂课的结尾如何,不仅可以测定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先声夺人的开头,更应有“画龙点睛”的结尾,有的可以为新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直接影响到新一课的开头。这样,课的结尾又成为学生认识发展的转折点。
一、 结尾的要求
1、 周密计划。结尾,容易产生拖拉和仓促两种偏向:时间过长,空而且松;时间太紧,匆忙草率。这些偏向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有的还和教学思想密切相关。盲目追求信息量,搞满堂灌,结尾却被当作“尾巴”割掉了。安排结尾,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估算好时间,留有余地,这是重要的前提。
2、 整体安排结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受其他教学环节制约,在设计时,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体,加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3、 方法灵活。结尾,一般由教师执掌,机械呆板。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学生松了一口气,有的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结尾一般由教师总结,如果改为由学生总结,则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尾一般用肯定的语气,为学生下结论,如果给学生留下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思考,则更能提高他们探索的热情;结尾一般用言语表述,反映学习成果,如果让学生汇报听说读写训练的结果,通过反馈,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乐趣。总之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结尾更加生动活泼。还应当指出的是,在结尾时,切勿为了结尾把结尾程式化,那只能会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二、 结尾的方法
1、 总结概括。帮助学生把学习的教材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总结提高,以加深印象,牢固记忆。为此可以设计概括性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原有板书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简明扼要而又系统完整上。简明扼要就是把教学内容以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便于记忆,一般要配合使用板书;系统完整则是不打破或损害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不遗漏内容要点,使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2、 回应。指结尾与教学的起始阶段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首尾相应,做到完整圆满。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这样的表现逻辑性强,可使学生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产生一种喜悦感,有助于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讲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解疑的过程,课的结束让学生释疑,反映阅读思考所得。采用回应的方式,不仅使课堂结构严谨,而且能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还能激起学生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
3、 延伸扩展。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在课的结束时,因势利导,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把书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创造,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更扎实。
4、 欣赏品评。在课的结束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由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如:阅读《黄果树瀑布》,可以在阅读总结环节播放优美的乐曲,结合演示黄果树瀑布的画面,让学生眼看、耳听、心想。这样的结尾,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画、曲、意、情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自然的美,充满愉悦的气氛。
5、 练习应用。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以练习应用的形式来结束课堂教学。通过练习应用,检查落实课堂教学的效果;或巩固新学习的知识技能,举一反三,在迁移中得到提高;或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达到理性的升华等。教学的意图虽然不同,但都是以学生的活动来结束课堂教学。与一般课堂练习比较,它的艺术性体现在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练习内容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也可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培养技能等。练习应用的形式生动活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可以自由练习,也可以集体练习,还可以开展竞赛评比活动等。
6、 教育感染。这种结尾,着重引导学生从教材吸取思想营养,提高认识,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为此,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感想,说志向,抒发情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这种结尾和“穿靴戴帽”的形式主义不能相提并论。它的艺术特点在于自然熨帖,水到渠成,因势利导,真情实感。如: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教学:“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让学生各抒己见,受到思想教育。
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确又易见成效的教学结尾,无疑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增进语文能力。将语文学习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并体会到学之欢乐。注重和讲究课堂结尾的艺术,会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