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作者】 蒙锡飞
【机构】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道石学校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又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本文将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三方面习惯入手,做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关键词】培养;低年级;应用题;习惯
【正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进行教学。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又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数学教师都有同感,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花了很大气力,但收效甚微。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三方面的习惯:
一、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而且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低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要审题,理解题意。
1.让学生明白读题的目的。
课堂上,让学生在每解决一个问题前都注意提醒学生:“现在要先干什么?”学生顿悟:“要先读题目。” “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够知道什么?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要使学生明白读题并不是单纯“读”就行了,而是应该剖析出题意。
2.教给正确的读题方法。
(1)指导学生读题,要求边读边思。主要用默读方式。低年级学生一开始默读有
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一定要纠正部分学生扯着嗓子高声读题,却不思考题意的坏习惯。
(2)反复仔细地读两至三遍,甚至更多。第一遍,先要求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不要把数字、字词读错,或把句子读破;第二遍,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题意,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如关键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这一“招”实践下来效果很好。如某题中要求这样的问题“小卡车比小汽车少多少辆?”部分学生随随便便地把先提到的“小卡车的辆数”作为被减数,而据题意“小汽车的辆数”是大数,应作为被减数。后来,要求学生重读“少”字。这样加深了印象,起到自己提醒自己的作用,错误情况大大减少了。
(3)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多为学困生提供机会。
笔者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学困生拿题目求教:“这道题不懂”,我不作讲解只说,你读读题让我听听,如果仍不懂,我让其再读一遍。这样读两遍,老师不讲,学生慢慢地懂了。平时做题前,我要求学生先读两遍题,可加深理解,减少错误;做题后,再细读一遍,可起到检查和验证作用,从读中发现和纠正错误,从而杜绝错题出现。
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就要从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读题开始,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怎样?通过读题弄清题目中给了哪些信息。学生读懂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就明白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理解了题目意思就等于做出了这到题的一半。
二、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数量关系是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量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再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1.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问题的习惯。
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比如看到“多”或“少”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个大哪个小,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或是求相差数。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等等。用这样的方法审题,不仅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
2.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习惯。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应用题无非是给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某个未知量,而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如果说清楚了,应用题也就解决了。对于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笔者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题意。如“这道题实际上是求( )是( )的几倍”、“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 )个( )是多少”等等。用一句话概括题意促使学生将具体的情境提炼出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为两步计算甚至多步计算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习惯
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小学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从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了列式计算只解决“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而低年级的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习惯。
1.培养仔细计算习惯
要让学生知道应用题中计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能简算的要简算,能口算的要口算,做到以准为主,先准后快。
2.培养检查验算的习惯 主要查:题目、数据是否抄对,列式是否符合题意,单位是否写正确。验算主要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3.培养解题完整的习惯。所谓完整,即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读(理解题意)→找(条件、问题)→析(数量关系)→列(计算式子)→算(算出结果)→验(检查验算)→写(写上答语)。
如:我们班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25个,女生有多少个?
先读题,然后找条件:“我们班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25个”问题“女生有多少个?”,分析数量关系:是“减”的关系。
列式子:42-25
算:42-25=17(个)
验:17+25=42(个)
写:答:女生有17个。
4.培养再想一想的习惯。
题目做好后,可想一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同哪几个题目有共同之处,不同又在何处?在思考解题方面有何规律?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中的某一个条件和问题,解答方法有何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彻底的做会了这道题,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书写是否工整规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为此,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书写必须严格要求,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笔画,都要求学生以课本为范例,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整洁;竖式、横线和分数线要求画平整;每次批改作业,不仅审阅正误,还要给学生加“书写评语”。
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要遵循扶、半扶半放、放的程序精心培养。扶就是教师提出良好解题习惯的标准,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照着去做,并经常检查;半扶半放就是在学生已经知道良好解题习惯应该怎样做并有一定的自觉性后,教师视情况,间隔性地加以检查监督,巩固其自觉性;放就是良好地解题习惯进入养成阶段后,教师只督促检查。
总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应该从培养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以及良好解题习惯开始,让这良好的习惯贯穿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地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优良品质的形成。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进行教学。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又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数学教师都有同感,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花了很大气力,但收效甚微。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三方面的习惯:
一、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而且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低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要审题,理解题意。
1.让学生明白读题的目的。
课堂上,让学生在每解决一个问题前都注意提醒学生:“现在要先干什么?”学生顿悟:“要先读题目。” “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够知道什么?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要使学生明白读题并不是单纯“读”就行了,而是应该剖析出题意。
2.教给正确的读题方法。
(1)指导学生读题,要求边读边思。主要用默读方式。低年级学生一开始默读有
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一定要纠正部分学生扯着嗓子高声读题,却不思考题意的坏习惯。
(2)反复仔细地读两至三遍,甚至更多。第一遍,先要求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不要把数字、字词读错,或把句子读破;第二遍,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题意,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如关键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这一“招”实践下来效果很好。如某题中要求这样的问题“小卡车比小汽车少多少辆?”部分学生随随便便地把先提到的“小卡车的辆数”作为被减数,而据题意“小汽车的辆数”是大数,应作为被减数。后来,要求学生重读“少”字。这样加深了印象,起到自己提醒自己的作用,错误情况大大减少了。
(3)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多为学困生提供机会。
笔者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学困生拿题目求教:“这道题不懂”,我不作讲解只说,你读读题让我听听,如果仍不懂,我让其再读一遍。这样读两遍,老师不讲,学生慢慢地懂了。平时做题前,我要求学生先读两遍题,可加深理解,减少错误;做题后,再细读一遍,可起到检查和验证作用,从读中发现和纠正错误,从而杜绝错题出现。
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就要从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读题开始,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怎样?通过读题弄清题目中给了哪些信息。学生读懂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就明白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理解了题目意思就等于做出了这到题的一半。
二、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数量关系是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量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再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1.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问题的习惯。
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比如看到“多”或“少”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个大哪个小,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或是求相差数。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等等。用这样的方法审题,不仅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
2.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习惯。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应用题无非是给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某个未知量,而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如果说清楚了,应用题也就解决了。对于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笔者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题意。如“这道题实际上是求( )是( )的几倍”、“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 )个( )是多少”等等。用一句话概括题意促使学生将具体的情境提炼出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为两步计算甚至多步计算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习惯
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小学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从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了列式计算只解决“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而低年级的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习惯。
1.培养仔细计算习惯
要让学生知道应用题中计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能简算的要简算,能口算的要口算,做到以准为主,先准后快。
2.培养检查验算的习惯 主要查:题目、数据是否抄对,列式是否符合题意,单位是否写正确。验算主要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3.培养解题完整的习惯。所谓完整,即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读(理解题意)→找(条件、问题)→析(数量关系)→列(计算式子)→算(算出结果)→验(检查验算)→写(写上答语)。
如:我们班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25个,女生有多少个?
先读题,然后找条件:“我们班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25个”问题“女生有多少个?”,分析数量关系:是“减”的关系。
列式子:42-25
算:42-25=17(个)
验:17+25=42(个)
写:答:女生有17个。
4.培养再想一想的习惯。
题目做好后,可想一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同哪几个题目有共同之处,不同又在何处?在思考解题方面有何规律?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中的某一个条件和问题,解答方法有何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彻底的做会了这道题,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书写是否工整规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为此,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书写必须严格要求,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笔画,都要求学生以课本为范例,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整洁;竖式、横线和分数线要求画平整;每次批改作业,不仅审阅正误,还要给学生加“书写评语”。
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要遵循扶、半扶半放、放的程序精心培养。扶就是教师提出良好解题习惯的标准,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照着去做,并经常检查;半扶半放就是在学生已经知道良好解题习惯应该怎样做并有一定的自觉性后,教师视情况,间隔性地加以检查监督,巩固其自觉性;放就是良好地解题习惯进入养成阶段后,教师只督促检查。
总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应该从培养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以及良好解题习惯开始,让这良好的习惯贯穿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地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优良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