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 陈迪飞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大木厂镇初级中学
【摘要】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关键词】探索性;科学方法;探究
【正文】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沙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唤起思维,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适时的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观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学生无法从微观的角度观察水分子如何变化成氧分子和氢分子,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把水分子放大到可以观测到的粒子,用图象、声音、文字等动态的效果的演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清晰的看见水分子如何变化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完质量守恒定律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时如何变化,是增大还是减小?有的学生认为增大,有的学生认为减小。这时,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大多数学生得出减小的结论。这时有位学生大声喊道:“我知道了,我看见一阵白烟,是部分的氧化镁变成白烟跑到空气中,没有被称到,所以变轻了”。这样实验不仅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动机。
3、联系社会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铁的物理性质”教学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①铁块可以拉成铁丝,说明铁有何性质?②铁块可以打成菜刀,说明铁有何性质?③炒菜的锅铲要接上一个木柄,说明铁有何性质?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以激发学习动机。
二、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事实和结论,而对这些事实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大了解。即使是传统地验证性实验教学,基本上也是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学习地位,易导致实验重结果,轻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结果的过程。而探索性实验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1、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2、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践
(1)利用现有中学化学教材,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
如学习“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时,先让学生单独加热过氧化氢,发现过氧化氢受热后才缓慢地放出氧气,再让学生加入二氧化锰后的过氧化氢制氧气,发现放出氧气的速度明显加快。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①二氧化锰本身分解放出氧气。②二氧化锰受热不放出氧气,但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③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这时,再单独加热二氧化锰,发现无氧气放出,然后教师再借助实验录像,证明二氧化锰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最后让学生归纳出结论。经过这样优化组合后,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大大增加。
(2)指导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
现有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其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沙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唤起思维,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适时的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观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学生无法从微观的角度观察水分子如何变化成氧分子和氢分子,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把水分子放大到可以观测到的粒子,用图象、声音、文字等动态的效果的演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清晰的看见水分子如何变化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完质量守恒定律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时如何变化,是增大还是减小?有的学生认为增大,有的学生认为减小。这时,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大多数学生得出减小的结论。这时有位学生大声喊道:“我知道了,我看见一阵白烟,是部分的氧化镁变成白烟跑到空气中,没有被称到,所以变轻了”。这样实验不仅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动机。
3、联系社会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铁的物理性质”教学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①铁块可以拉成铁丝,说明铁有何性质?②铁块可以打成菜刀,说明铁有何性质?③炒菜的锅铲要接上一个木柄,说明铁有何性质?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以激发学习动机。
二、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事实和结论,而对这些事实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大了解。即使是传统地验证性实验教学,基本上也是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学习地位,易导致实验重结果,轻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结果的过程。而探索性实验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1、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2、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践
(1)利用现有中学化学教材,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
如学习“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时,先让学生单独加热过氧化氢,发现过氧化氢受热后才缓慢地放出氧气,再让学生加入二氧化锰后的过氧化氢制氧气,发现放出氧气的速度明显加快。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①二氧化锰本身分解放出氧气。②二氧化锰受热不放出氧气,但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③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这时,再单独加热二氧化锰,发现无氧气放出,然后教师再借助实验录像,证明二氧化锰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最后让学生归纳出结论。经过这样优化组合后,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大大增加。
(2)指导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
现有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其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