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共赏、互评、乐改——习作评改招招谈

【作者】 汤云玉

【机构】 福建南平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痛苦”“讨厌”“害怕”……此类词语是许多孩子对习作的直接感受,而面对老师费尽心思写的评语,其结局更可以用“漠然扫视、折叠收起、说声再见”三步曲来概括。此种待遇是我等同行的可悲。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第三学段)的要求做了如下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因此,老师们纷纷走上了指导学生互评互改的道路。工作量稍稍降低了,学生也体验到了与伙伴交流学习的快乐了,但细细去看一份份作品,不难发现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学生的评语不准确,比较肤浅;其次,缺乏合理的指导,加之生生之间的差异,使得好生吃不饱,后进生不会吃,中等生不知道吃什么;其三,学生交流后,教师再改,学生还是不懂得如何修改,有的只会改出错别字,或只言碎语,修改成为形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到了福建名师——林莘老师提出的“学习共同体”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翻阅各种资料后,我陷入了思考:能否将这种“静悄悄的革命”也进行到习作评改的课堂中,让课堂没有“被人遗忘的角落”,孩子们人人都能静静地参与到评改中,切实提高习作水平?经过反复地琢磨,我在自己的习作教学中强化了评改的力度,丰富了评改的形式,改进了评改的策略,不仅让孩子们个个乐写,更愿意参与到评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中来,“学习共同体”的鲜花在课堂的各个角落悄悄绽放。
  一、共赏。
  《师说》中有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讲的就是:人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值得我们去学习。把这句话放在合作学习中,就是要让孩子摒除“好、差生”的偏见,学会发现并欣赏别人身上的优点,去学习,共同进步。
  1.作前赏积累。
  习作前,我习惯让孩子提前做好素材的储备工作,如让孩子锁定目标,观察、画图、拍照。再让孩子将资料(也可称之为作品)带到课堂进行展示。此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欣赏照片,用“点赞”的方式选出作品。很有趣的是,经常是一些调皮鬼能拍出很精彩的画面,这样更能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好学生”心中一激灵,感受到原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所没有的优点,每个同学眼中、心中都有个美好的世界。在评点的过程中,我教给孩子一些拍摄的技巧,如远景拍全貌,这就类似于习作中的整体描写;如特写取景,这就类似于细节描写;再如拍树上栖息的小鸟、荷叶上展翅欲飞的蜻蜒,这可以让我们想到静、动态的描写。在欣赏照片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将习作方法如种子般植入孩子的心田。只要悉心浇灌,何愁他日不开花结果?
  2.师生共赏文。
  要让孩子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必须在指导评改的初期,教给赏析的方法,避免绕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在收齐学生习作后,我常在当天就将学生的习作按:好名,好头,好尾,好句,好段归类,并做上各种记号。第二天的课上,让“金榜题名”的孩子分别读出相应内容,由其他同学赏评,而我只在学生迷茫处稍做指导。如有的孩子分明写的是溪源庵的水,可却起了个《南平的后花园——溪源庵》这样一个题目,当评点的学生意见分歧,各执一词时,我适时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孩子们如醍醐灌顶,之后,类似的问题就较少出现了。
  3.生生互赏文。
  都说小伙伴的是最好的榜样,他们会互相学习,互相挑刺,在争执中辩理,在思索中习法,在欣赏中共勉。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把控的问题是:孩子年纪小,在挑刺的时候,难免会起争执,甚至会冲动,做出粗暴的举动。因此,老师千万别着急,让孩子看看身边的其他同学如何“静悄悄地”赏读习作的,再相机指导,分析各自赏评的“理由”,解开孩子心中的“结”,让躁动的心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学习。一次次地“润物细无声”,孩子们慢慢懂得了:真理不是吵出来的,要分析、思考。只有耐心营造这样的氛围,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4.家长与孩子共赏。
  家长是孩子学习不可或缺的“伙伴”,他们有比孩子丰富得多的生活体验,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哪怕个别家长文化水平不太如人意,但是基本的听、读能力还是具备的。加上,每个家长的语言表达不同,欣赏的角度也不同。用好这个资源,对于提高孩子鉴赏的能力,感受多角度的写作切入点是有好处的。在家长和孩子共赏孩子自己或小伙们的习作前,我会短信告知本次习作赏析的重点,方便家长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孩子。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一定会让更多的孩子分享前一晚与家长一起赏读时的感受,再相机指导,孩子们被呈现出来的各种精妙建议吸引了,发出感叹:原来还能这么写!他们汲取营养的途径可就不只是身边的小伙伴加上老师这么有限了。









  欣赏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习作中的“亮点”,不足之处又在何处,是否有更好的修改建议,为下一步的“评”做准备。
  二、互评。
  有了欣赏的心态,学习了欣赏的方法,感受了合作的快乐,“互评”的工作重点就放在了“评什么”的指导上了。
  1.评卷面是否整洁,是否有错别字。
  这是评改的基础,对于这部分的要求孩子都能做到,要强调的是,遇到二者都不会写的字时,切不可草草通过,要督促其使用工具书,养成好习惯。
  2.评句子是否通顺。
  要知道句子通顺与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二人合作小声读,发现不通顺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请小作者修改。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甲帮助乙纠正错误,同时更令得甲警示自己不再犯类似的毛病,对乙而言,他(她)也会不好意思再次失误,再次习作时,就能在这方面进行自主提示,“病句”这一习作教学中的老大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评习作重点。
  每次的习作都是在一组单元主题的课文学完后的练习。根据单元课文的表达特点,在习作中都能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评改习作前,要让合作小组再次读明白此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练习的重点又是什么,说明自己在习作时是如何借鉴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在评改中对于做得好的地方,做上记号,以资鼓励,反之,提出修改建议,对于程度弱的学生,可以让其在小伙伴的帮助下,用孩子更为亲近的语言讲授重点方法,可谓: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评习作亮点。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如果这双眼睛能善于发现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精彩片段”,那么离自己也能借鉴学习的路还会远吗?








  三、乐改。
  所有的赏、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有目标地、更明确方法地进行自主修改。有了小伙伴的建议,有了叔叔、阿姨的点评,有了老师的指导,再有小伙伴美文的借鉴,孩子们修改习作的热情空前高涨。有时,给予他们20——30分钟的修改时间到了,孩子们还在摇手说:老师,我还有话没写完呢,我可以改得更好……说实话,看着他们自信而专注的神情,感受他们奋笔疾书的快感,真心觉得花了如此大的功夫,费了如此多的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值!








  最近的一次习作评改课后,有些孩子意犹未尽地迎上来说:老师,我只读了一个小伙伴的习作,感觉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能不能让我多看些同学的习作啊?这一语,真是惊醒了我——梦中人。于是,我脑洞大开,让孩子们把自己修改好的习作放在座位上,现场办了个“习作超市”的展示会。孩子们纷纷离开座位,到自己想看的同学的座位前认真读了起来。15分钟后,孩子们心满意足,又恋恋不舍地回到座位,再次提出要求:“老师,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能再给点儿时间,让我改改吗?”“这真是太好了!”我心中大喜,“没问题,开始吧!”可爱的孩子再次投入了习作修改中,合作学习的力量真是太惊人了!






  虽然,孩子上交的习作卷面上有各种颜色的笔留下的记号,阅读起来有些吃力,但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正在享受习作,享受合作,享受修改。他们学会学习,更学会了珍惜友情,学会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了友善……他们很快乐,很幸福。我不亦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