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糖尿病的几个“不一定”
【作者】 王 娟;纪 磊
【机构】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摘要】本文结合几个问题对糖尿病常见的误区进行了初步分析。【关键词】糖尿病;血糖;胰岛素
【正文】
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与社会的联系》中提到糖尿病在现代社会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提出两个问题: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没有关系?怎样防治糖尿病?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必然要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发病机理、治疗思路有初步的了解。笔者列举了关于糖尿病的几个常见误区,通过剖析,以期对糖尿病有较深入的认识。
误区1 出现尿糖或血糖偏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关于诊断标准)。
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血糖而不是尿糖,尿糖阳性并非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除了糖尿病之外,还有多种原因可引起尿糖阳性,如:⑴饥饿性糖尿:当饥饿相当时日后忽进大量糖类食物,胰岛素分泌一时不能适应,可产生糖尿及葡萄糖耐量减低⑵食后糖尿: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血糖浓度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但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⑶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血糖虽正常而有糖尿,见于少数妊娠妇女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时,必须进行产后随访,以资鉴别。肾炎、肾病等也可因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损伤而发生肾性糖尿,应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鉴别。 ⑷神经性糖尿:见于脑溢血、脑瘤、颅内骨折、窒息、麻醉时,有时血糖呈暂时性过高伴糖尿,可于病情随访中加以鉴别。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刻静脉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200mg/dL);2、空腹静脉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126mg/ dL);3、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口服 75g 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200mg/dL);上面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中国卫生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6.1 mmol/L 或者随机血糖≥ 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7 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故出现尿糖或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
误区2 糖尿病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是注射胰岛素(关于治疗方案)。
查阅文献资料,对糖尿病类型的分析通常有如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糖尿病大致可分为二种:胰岛素依赖型 (I型) 非胰岛素依赖型 (II型) 。Ⅰ型是由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了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异常;Ⅱ型则属于胰岛素分泌正常,但是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不能有效识别胰岛素。故Ⅱ型糖尿病不可用胰岛素治疗。
观点二:图1表示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主要有①②③三种类型。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但致病机理有所不同。类型①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血糖浓度升高不敏感,从而不能及时分泌胰岛素;类型②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使之受损。类型③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使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故类型①②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类型③则不可。
不管哪种观点,得出的结论均是:糖尿病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不一定是注射胰岛素。
误区3 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一定会遗传。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分为两种类型,其中I型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这一类的糖尿病大多有明确的遗传倾向。II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但是存在生物作用受损,这种糖尿病多由后天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健康引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不过在同一个家庭,饮食和生活习惯多数相近的,所以也需要注意饮食结构和锻炼的习惯。
研究发现,糖尿病与遗传和家族史确实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也不能说明,父母是糖尿病患者子女就一定患糖尿病,父母双亲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也并非都是100%。因为糖尿病的发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肥胖、感染,长期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等都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相互影响,才更易患糖尿病。
误区4 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手段,糖尿病可根治。
血糖长期控制不稳定容易出现一些慢性并发症,应及时控制血糖的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过高代谢障碍,一般药物很难根治,服用西药降糖、或注射胰岛素也只能暂时控制,长期大量的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还会损害肝肾功能,西医目前对糖尿病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称之为不治之症,所以一定要及早正确的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从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讲,糖尿病是不能被根本治愈的,只能控制。目前的治疗以严格的饮食控制,适量强度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为主,只是限制能量的摄入,促进能量的消耗,以及给以外源性补充胰岛素等,无法彻底解决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所以暂不能根治。
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与社会的联系》中提到糖尿病在现代社会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提出两个问题: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没有关系?怎样防治糖尿病?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必然要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发病机理、治疗思路有初步的了解。笔者列举了关于糖尿病的几个常见误区,通过剖析,以期对糖尿病有较深入的认识。
误区1 出现尿糖或血糖偏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关于诊断标准)。
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血糖而不是尿糖,尿糖阳性并非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除了糖尿病之外,还有多种原因可引起尿糖阳性,如:⑴饥饿性糖尿:当饥饿相当时日后忽进大量糖类食物,胰岛素分泌一时不能适应,可产生糖尿及葡萄糖耐量减低⑵食后糖尿: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血糖浓度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但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⑶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血糖虽正常而有糖尿,见于少数妊娠妇女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时,必须进行产后随访,以资鉴别。肾炎、肾病等也可因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损伤而发生肾性糖尿,应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鉴别。 ⑷神经性糖尿:见于脑溢血、脑瘤、颅内骨折、窒息、麻醉时,有时血糖呈暂时性过高伴糖尿,可于病情随访中加以鉴别。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刻静脉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200mg/dL);2、空腹静脉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126mg/ dL);3、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口服 75g 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200mg/dL);上面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中国卫生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6.1 mmol/L 或者随机血糖≥ 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7 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故出现尿糖或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
误区2 糖尿病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是注射胰岛素(关于治疗方案)。
查阅文献资料,对糖尿病类型的分析通常有如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糖尿病大致可分为二种:胰岛素依赖型 (I型) 非胰岛素依赖型 (II型) 。Ⅰ型是由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了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异常;Ⅱ型则属于胰岛素分泌正常,但是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不能有效识别胰岛素。故Ⅱ型糖尿病不可用胰岛素治疗。
观点二:图1表示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主要有①②③三种类型。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但致病机理有所不同。类型①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血糖浓度升高不敏感,从而不能及时分泌胰岛素;类型②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使之受损。类型③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使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故类型①②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类型③则不可。
不管哪种观点,得出的结论均是:糖尿病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不一定是注射胰岛素。
误区3 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一定会遗传。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分为两种类型,其中I型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这一类的糖尿病大多有明确的遗传倾向。II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但是存在生物作用受损,这种糖尿病多由后天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健康引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不过在同一个家庭,饮食和生活习惯多数相近的,所以也需要注意饮食结构和锻炼的习惯。
研究发现,糖尿病与遗传和家族史确实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也不能说明,父母是糖尿病患者子女就一定患糖尿病,父母双亲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也并非都是100%。因为糖尿病的发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肥胖、感染,长期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等都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相互影响,才更易患糖尿病。
误区4 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手段,糖尿病可根治。
血糖长期控制不稳定容易出现一些慢性并发症,应及时控制血糖的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过高代谢障碍,一般药物很难根治,服用西药降糖、或注射胰岛素也只能暂时控制,长期大量的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还会损害肝肾功能,西医目前对糖尿病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称之为不治之症,所以一定要及早正确的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从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讲,糖尿病是不能被根本治愈的,只能控制。目前的治疗以严格的饮食控制,适量强度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为主,只是限制能量的摄入,促进能量的消耗,以及给以外源性补充胰岛素等,无法彻底解决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所以暂不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