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作者】 李熹微

【机构】 萧县郭庄初级中学陶楼教学点

【摘要】家庭环境是客观的家庭教育资源,但不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通过孩子的父母或其监护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爱是最重要家庭教育,父母可以改变孩子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其他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父母态度;父爱有方
【正文】 

  家庭教育是客观的,受教育的孩子无法选择,孩子出生后,感知、观察、思考、想象是他接触到的物、人和事,而不是分清和谁有无血缘关系,有谁的遗传基因。“有奶便是娘”是孩子最纯真的思维;人之初,性本善,这千年的文化积淀无需论证。为孩子营造或选择一个“真、善、美”的家庭环境,因材施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可以做到的。这里选择三个真实的家庭教育案例来分析:家庭教育需要吸取怎样的教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从而更客观的认识家庭教育。
  【案例一】萧县王寨镇柿园村有一个家庭,户主彭育化,育有三子二女,自己是一个小商贩,妻子是个普通农村劳动妇女,家里有十几亩承包地。没有显著差异的几个子女不说,只说年龄相近且性别一样的老大与老二。老大彭井奇从小伤畜毁物,不分良莠;骂人打架,不论亲疏,成人后因辱妹骂娘打爹被拘留劳教。其妻子因不能忍受其虐待被迫出逃。其他人不敢与其接近。老二彭井驰,性格开朗,与人为善,初中毕业后随父经商,成人后独立经商,成家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创业的过程中通过自学拿到本科学历。被评为河南省“十佳青年”,被推选为郑州市人大代表,其公司为河南省十大知名企业。彭井驰热心公益事业,为老家铺路修桥。他捐资修建的“思乡路”、“思乡桥”,有口皆碑。
  【案例二】萧县龙城镇南关一所学校里住着这样一家,户主张报恩是一位了不起的高中教师,他教的这门学科每年学生高考平均成绩位列全市前三名,从无例外。待人诚恳,工作热情。妻子是一位传统中国母亲,勤劳持家,和蔼可亲。育有二子:长子张笑,次子张占。张笑好逸恶劳,不听规劝,十几岁就东游西荡,专好结交游手好闲之徒,赌博上网,多次被公安机关拘留、劳教。张占初中阶段就经常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盗窃抢劫,为非作歹,刚满十八岁,就锒铛入狱。张老师夫妇非常烦恼,好在他的学生多且优秀,常来看他,得到些安慰。了解他这个家庭的人都说:他是耽误了自己的孩子,顾了学校,好了学生!
  【案例三】萧县孙圩子乡邵庄村有一个孩子叫邹海疆,父亲靠坑蒙拐骗过日子,不负责任,生活懒散。在邹海疆上高中时父暴病身亡。其母虽然疼爱他,但是文化水平低,也是好逸恶劳。邹海江在上小学的时候,放学就不想回家,却迷恋网吧,没钱上网就在外面闲逛,是学校典型的问题学生。上初中了,他被母亲托付给姑妈家照看。姑妈家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他就在姑妈家附近的一所学校读完初中,结果顺利的考上了省示范高中。高中毕业又考到一所重点大学去深造,四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博连读的资格。而且邹海疆自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勤工俭学,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自给,真正是成人成才。
  三个案例中彭井奇和张笑张占两兄弟可定性为家庭教育失败的牺牲品。从彭井奇的家境看,他受到的家庭待遇有一个变化过程,彭井奇是长子,最初父母对他的照顾是周到的,后来兄妹多了,父母在他身上的精力被分散了,他感觉被冷落了,原来自己独享的待遇被兄妹分享,似乎“失宠”了。很自然的对父母怨恨,和弟弟妹妹不融洽。父母不注意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变化,在孩子说错话、做错事时,教育方式是粗暴地打骂而不是细心地讲道理。没有去找原因。孩子越多越缺少耐性,对犯错误的孩子越容易动粗。这样对常犯错误的孩子过度打骂,其后果对其他孩子是一种警戒,对受责罚孩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如果没有其他教育方式来援助,孩子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最初的叛逆滑向叛道,进而走向犯罪。此例可见,父母对待子女的情感态度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教育孩子的姿态比讲道理更重要。父母一吻、一抱再论其道,与当头棒喝也不论道相比较,哪一种教育有效,不言而喻。惩戒孩子的方式要恰当、要公平、不更改,才能见效。
  张笑和张占两兄弟生活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父亲是一方名师,知道有效的教育方式,懂得教育理论,更为宝贵的是掌握着丰富的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经验。两兄弟在家有母亲的细心照顾,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可为什么会走向歧途呢?究其原因就是开始的时候,家长一味地顺应孩子,满足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滋生了私欲,孩子慢慢长大,欲望膨胀,家庭满足不了,自己就想办法实现。不正当的需求只有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下转第92页)(上接90页)得。父母也没有用心去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也没有重视孩子随年龄增长对需求的变化,更没有预测到这一变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疏于引导,使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兄弟之间最容易结伴,亦最容易相悖。意趣相投,如果是正能量相互补充,相互激励,他们会进步更快;如果是负能量相互渗透,相互包庇,他们会陷得更深。张笑和张占就是结伴的负面典型。
  可是,其父母的品德学识言行怎么就失去教育功能了呢?这是因为张老师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比放在孩子身上的多,把时间交给学校比交给家庭的多,把教育技巧用于教育学生比用于教育儿子多。这样会给儿子一种心理暗示:“我们没有他的学生重要,家没有学校重要”。孩子就会有意在家庭以外去寻找乐趣,一旦接触到的人和事迎合他们的心理,主导着他们的思维,那么他们对家长的“那一套”就看不惯,于是表现出对父亲的叛逆,对家庭的叛逆。家长再没有恰当的对策,又没有很好的教育援助,孩子走向歧途也就不足为奇了。此例可见家庭环境本身不是家庭教育,只是一种教育资源,必须有家长的因势利导,才能发挥教育功能。父爱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但爱则有方,不能(百分之百满足孩子的要求)错爱。
  三个案例中彭井驰和邹海疆可定性为成功的孩子。和彭井奇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彭井驰,很显然和其兄的成长是相悖的。他是这个家庭的第二个男孩子,就没有“失宠”的体会,有时看到哥哥受到父母的责罚,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彭井驰从小就目睹父母的辛苦,目睹哥哥给父母带来的苦恼。稍大一点随父经商,体会到父亲赚钱养家的不容易。因为家庭人口多,母亲只能忙家务,父亲在外奔波,又有一个经常滋事的哥哥。在彭井驰的大脑里很自然的滋生为家庭分担一些责任的想法,主动地为父母分忧。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主动帮母亲做家务,帮父亲做好生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随父经商的机会越来越多。见的多了,听得多了,做得多了,体会就深刻了,能力就强了,胆量就大了,智慧就来了。彭井驰由和父亲一起经商,发展到独立经商。在经商的同时不忘学习深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锤炼自己的修养。为其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精神和智力支持。因此,才有了他后来自己创立发展壮大的公司,才有他令人羡慕的诸多殊荣。
  邹海疆先后生活在两个类型完全不同的家庭。一个是邹海疆出生的,到小学阶段生活的家庭,这个家庭就是一个问题家庭,父母的恶习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邹海疆是独生子,虽然父母对他的关心、疼爱一点都不比别的孩子少,对他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可还是成了问题学生。可见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营养成分是多元的,是有主次之分的。是家庭的客观因素决定其成长方向,而不是父母的主观愿望。一个是邹海疆从上初中时生活的家庭,他姑妈家。这是一个很温馨的家庭,又有两个学习的伙伴,其生活学习的家庭环境完全改变了。他原来染上的不良习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在新的环境下痛苦的改变着,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就会慢慢的生根发芽成长,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这种家庭环境的改变,很自然的引起他的积极思考,对比分辨两个家庭的美与丑,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一对比起到的作用对其成长的影响就越大。有人认为十三岁前后是孩子成长的最后一个关键期,邹海疆的母亲在这个关键期之前,改变了他的家庭教育,歪打正着,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家庭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家庭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做父母的是能够操作的,当然,给孩子选择家庭教育要非常谨慎。
  综合三个案例中四个家庭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客观条件,是孩子成长的外部因素,家庭教育是家长或其监护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孩子成长的状况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所受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必须和学校教育、其他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作者简介:李熹微,男,汉族,安徽萧县人,1966年2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现在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单位:萧县郭庄初级中学陶楼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