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及利用

【作者】 罗海燕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龙场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总体存在的情况是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教师分析,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而新课标中正是针对诸如此类弊端,而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掌握,对教材的安排要求“有开放性和弹性”,除了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选择的空间,也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呢?我想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一、教师首先要对“综合性学习”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
  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单独地列出来是有其实践意义的,我们每个单元的语文教学都有关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栏,用编者的话说那就是“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所以“综合性学习”也是“语文旅行”中一次探险活动,假如我们老师忽略其在活动中作为精神探险的教育意义,也就是一种失责,也就是让学生失去了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机会。
  二、教师注重并指导学生对课外资源的收集及开发。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自身对课外资源的收集与开发。第二是学生自己利用自己与生活接触的机会对课外课程资源的收集和开发。从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一)自然性资源开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二)社会性资源开发。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人文性资源开发。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是把课本知识转化自己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既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能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所以我们语文学习也同样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力 。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标志,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应该从过程评价及价值观的体现出发,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
  五、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育综合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
  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
  自然、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环节,确实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重视,它是把课内与课外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我们每位同仁做一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尽的天职承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