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学生的作文激情飞扬
【作者】 刘爱民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孟坝镇王湾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学生的作文不仅要做到语言准确、简练,还要做到生动、活泼、诗意、灵动,才能使文章真切动人、文采飞扬,而且要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修辞手法的巧妙融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关键词】作文教学;精巧标题;巧妙开头;注重形式;扮靓语言
【正文】
“作文难,难作文,提到作文心就烦”这句口头禅也许道出了教师与学生的烦恼。
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的语言水平,使其更精彩,更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营造乐写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自己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须注重如下环节。
精巧标题——美丽彩虹亮人眼。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标题能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会让人耳目一新,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所以教师拟题必须做到?扣,这是最基本的,即紧扣生活实际,恰如其分;?简,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考虑标题的文采与时代气息;?新,即别出心裁,造出悬念,吸引读者阅读;④美,即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色彩,感染力强,会使文章生色不少。
那么怎样才能拟出一个新颖、简洁、醒目、有文采的作文题目呢?就自己三十多年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命题,略陈一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能耐、有特长的人,让学生选择二、三事把自己周围的人物写下来。如《榜样》,《真了不起》,《一个_____的人》。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同学们表现得越来越懂事了,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了;如别人遇到困难能给予帮助,对不良的行为能够进行劝阻;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了一种知识,掌握了一项技能;或有了进步,或其他原因,都会让同学、老师、家人为他的成长而感到高兴。他们做这些事时,自己很高兴,便以《我学会了_____》、《我得到了_____》,《不做小皇帝了》、《小帮手》、《妈妈笑了》,《我长大了》等为题写自己真实的事。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上过数以千计的课,参加过无数次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课,这些活动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或者生动有趣,或者别开生面,别具一格,或者使人茅塞顿开,深受启发……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或一次活动练习写作。如《一次(堂)_____的活动(课)》。
文章的标题要像一面鲜艳的旗帜,飘扬在文章的最前面,对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深刻的启发性。
巧妙开头——入目让人满眼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脸面,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作文中有很多学生的语言平淡如水,特别是开头总写不好,究竟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呢?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于开篇段落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出来,直截了当地触及文章的核心,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写什么事,什么物和写作目的,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例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桂林山水》开篇点题,为下文写点明山水特点设伏。
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鲁迅《少年闰土》)作者首先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为闰土的出现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也昭示这份友情的美好,反衬出闰土的机敏和勇敢。这与后面写闰土向“我”介绍在月光下用胡叉刺猹设伏。
介绍情况交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火烧赤壁》这个开头,使读者看了以后,对两岸对峙的形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即将发生的事一目了然。
布下疑团引人入胜。“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答案多得很,有的说是象,有的说是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大力气,当然大家都不知道。结果,这些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颗种子可能发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夏衍《种子的力》)种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原来,种子看起来体积很小,然而在它身上,有着“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正是由于种子有了这种顽强向上的力,所以它才是世界上最力大无比的。
采用倒叙首尾照应。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情节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情况,这种叙述的方法叫倒叙。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能够设下一定的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用倒叙的手法先点题,强调“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接着再叙述为什么“忘不了那一天”,这样表达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同时也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表现出对李大钊同志的深切怀念。表达的主题相对地要比顺叙更强烈、深刻。
作文的开头方式很多,作文时应结合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些,那么你的作文一定会增色不少。
注重形式——巧持语练当空舞。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可归纳成四句话:“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模仿到创作,从扶及放到收。”
“从说到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能力。如回答、讨论问题,叙述观察所见,这都是训练口语的最好途径。要注意把话说完整,然后把说的话尽可能让学生写下来。从而达到“说”和“写”互相结合。“从述到作”:“述”是学生依据一定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而“作”则要求学生自己去选材,通过独立构思陈述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创造性发表自己见解的方式。“述”的训练先从四、五句短文,到比较复杂的文章,从教师提出提纲让学生叙述,到小组合作拟定提纲,再到独立拟定提纲叙述。“作”的训练也是如此,应以图片、实物,学校与家庭生活为题材,让学生写简单的故事,到写题材更为广泛、内容更为复杂的文章。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定能达到逐步提高的作用。“从模仿到创作”: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依葫芦画瓢”,这对帮助学生写好文章,逐步提高作文能力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只是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础,才能引导学生向创作过渡。从扶及放到收:“扶’,是指对学生写作练习的具体指导帮助;“放”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能使放开笔,练习基本写作技能;然后对学生作文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是“收”。
扮靓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提出的更高要求。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文采,就难以传扬开来。是啊,一篇语言枯涩、词汇贫乏、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文章,读来让人感觉味同嚼蜡。因此,一篇文章,总应有亮丽出彩之处才会动人,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文章亮丽起来,是“浓妆”还是“淡抹”?是一朵花里看世界,还是天地之间起风云?全在你匠心独运,妙手点出新境界。
怎样达到如此境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他的知识面、信息量、认识事物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写作技巧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和提高,大多来自于广泛的阅读。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多读有较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人文内涵。在课堂上老师要留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作品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如何锤炼语言的,然后再把精彩的句段熟读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提起笔来就会得心应手了。除了抓紧课堂阅读教学之外,语文老师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发展思维,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勤练笔,在多写多练上下功夫。天道酬勤,天才出自勤奋。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要让学生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如果只把作文训练局限于教材编排的七、八次作文训练课堂里,搞封闭式的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使学生把作文作为一件乐事,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勤练勤写,让“巧妇能为有米之炊”。如通过在班里办班报,鼓励学生自觉地写日记、写观后感、读后感。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文章之美是个很大的范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它可以是高深渺远的立意之美,也可以是别出心裁的选材之美,还可以是匠心独运的构思之美,亦或是错落有致的布局结构之美,但无论哪一种美,最终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学生的作文不仅要做到语言准确、简练,还要做到生动、活泼、诗意、灵动,才能使文章真切动人、文采飞扬,而且要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修辞手法的巧妙融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只要紧紧抓住这几个环节进行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会提高。
“作文难,难作文,提到作文心就烦”这句口头禅也许道出了教师与学生的烦恼。
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的语言水平,使其更精彩,更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营造乐写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自己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须注重如下环节。
精巧标题——美丽彩虹亮人眼。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标题能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会让人耳目一新,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所以教师拟题必须做到?扣,这是最基本的,即紧扣生活实际,恰如其分;?简,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考虑标题的文采与时代气息;?新,即别出心裁,造出悬念,吸引读者阅读;④美,即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色彩,感染力强,会使文章生色不少。
那么怎样才能拟出一个新颖、简洁、醒目、有文采的作文题目呢?就自己三十多年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命题,略陈一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能耐、有特长的人,让学生选择二、三事把自己周围的人物写下来。如《榜样》,《真了不起》,《一个_____的人》。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同学们表现得越来越懂事了,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了;如别人遇到困难能给予帮助,对不良的行为能够进行劝阻;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了一种知识,掌握了一项技能;或有了进步,或其他原因,都会让同学、老师、家人为他的成长而感到高兴。他们做这些事时,自己很高兴,便以《我学会了_____》、《我得到了_____》,《不做小皇帝了》、《小帮手》、《妈妈笑了》,《我长大了》等为题写自己真实的事。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上过数以千计的课,参加过无数次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课,这些活动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或者生动有趣,或者别开生面,别具一格,或者使人茅塞顿开,深受启发……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或一次活动练习写作。如《一次(堂)_____的活动(课)》。
文章的标题要像一面鲜艳的旗帜,飘扬在文章的最前面,对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深刻的启发性。
巧妙开头——入目让人满眼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脸面,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作文中有很多学生的语言平淡如水,特别是开头总写不好,究竟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呢?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于开篇段落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出来,直截了当地触及文章的核心,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写什么事,什么物和写作目的,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例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桂林山水》开篇点题,为下文写点明山水特点设伏。
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鲁迅《少年闰土》)作者首先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为闰土的出现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也昭示这份友情的美好,反衬出闰土的机敏和勇敢。这与后面写闰土向“我”介绍在月光下用胡叉刺猹设伏。
介绍情况交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火烧赤壁》这个开头,使读者看了以后,对两岸对峙的形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即将发生的事一目了然。
布下疑团引人入胜。“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答案多得很,有的说是象,有的说是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大力气,当然大家都不知道。结果,这些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颗种子可能发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夏衍《种子的力》)种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原来,种子看起来体积很小,然而在它身上,有着“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正是由于种子有了这种顽强向上的力,所以它才是世界上最力大无比的。
采用倒叙首尾照应。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情节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情况,这种叙述的方法叫倒叙。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能够设下一定的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用倒叙的手法先点题,强调“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接着再叙述为什么“忘不了那一天”,这样表达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同时也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表现出对李大钊同志的深切怀念。表达的主题相对地要比顺叙更强烈、深刻。
作文的开头方式很多,作文时应结合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些,那么你的作文一定会增色不少。
注重形式——巧持语练当空舞。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可归纳成四句话:“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模仿到创作,从扶及放到收。”
“从说到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能力。如回答、讨论问题,叙述观察所见,这都是训练口语的最好途径。要注意把话说完整,然后把说的话尽可能让学生写下来。从而达到“说”和“写”互相结合。“从述到作”:“述”是学生依据一定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而“作”则要求学生自己去选材,通过独立构思陈述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创造性发表自己见解的方式。“述”的训练先从四、五句短文,到比较复杂的文章,从教师提出提纲让学生叙述,到小组合作拟定提纲,再到独立拟定提纲叙述。“作”的训练也是如此,应以图片、实物,学校与家庭生活为题材,让学生写简单的故事,到写题材更为广泛、内容更为复杂的文章。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定能达到逐步提高的作用。“从模仿到创作”: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依葫芦画瓢”,这对帮助学生写好文章,逐步提高作文能力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只是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础,才能引导学生向创作过渡。从扶及放到收:“扶’,是指对学生写作练习的具体指导帮助;“放”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能使放开笔,练习基本写作技能;然后对学生作文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是“收”。
扮靓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提出的更高要求。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文采,就难以传扬开来。是啊,一篇语言枯涩、词汇贫乏、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文章,读来让人感觉味同嚼蜡。因此,一篇文章,总应有亮丽出彩之处才会动人,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文章亮丽起来,是“浓妆”还是“淡抹”?是一朵花里看世界,还是天地之间起风云?全在你匠心独运,妙手点出新境界。
怎样达到如此境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他的知识面、信息量、认识事物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写作技巧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和提高,大多来自于广泛的阅读。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多读有较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人文内涵。在课堂上老师要留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作品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如何锤炼语言的,然后再把精彩的句段熟读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提起笔来就会得心应手了。除了抓紧课堂阅读教学之外,语文老师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发展思维,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勤练笔,在多写多练上下功夫。天道酬勤,天才出自勤奋。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要让学生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如果只把作文训练局限于教材编排的七、八次作文训练课堂里,搞封闭式的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使学生把作文作为一件乐事,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勤练勤写,让“巧妇能为有米之炊”。如通过在班里办班报,鼓励学生自觉地写日记、写观后感、读后感。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文章之美是个很大的范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它可以是高深渺远的立意之美,也可以是别出心裁的选材之美,还可以是匠心独运的构思之美,亦或是错落有致的布局结构之美,但无论哪一种美,最终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学生的作文不仅要做到语言准确、简练,还要做到生动、活泼、诗意、灵动,才能使文章真切动人、文采飞扬,而且要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修辞手法的巧妙融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只要紧紧抓住这几个环节进行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