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考数学题与教材习题的对比探究

【作者】 周长军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摘要】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教材是产生高考题的主要来源,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源于教材,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基本题组合、加工、发展,教材是知识、方法、思想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高考试题,剖析了高考试题与教材中的例题相似与差别之处,并进行一一分析和讲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考试题?;教材习题;对比探析
【正文】 

  从每年高考数学试卷中,总是找出许多与教材中的例题相似或来源于教材例题的试题,这些试题考查的都是现行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用方法也往往是普遍性、一般性方法,既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也对中学数学的教学进行有效检验。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教材上的典型例题的变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避免因乱用复习资料而造成无谓的重复劳动。下面以高中数学教材为例,结合高考试题,谈谈高中数学的例题教学。
  例1(2012年贵州理科卷第14题)如图1,已知球O的面上四点A、B、C、D,DA 平面ABC,AB BC,DA=AB=BC= ,则球O的体积等于_________。






  本题中,四面体的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这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图形,我们这里不妨称为“直角四面体”。另外在2008年安徽理科卷第16题中也出现了这个四面体。
  (2013年安徽理科卷第16题)已知A、B、C、D在同一个球面上,若 ,则 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是 而这个“直角四面体”恰好是长方体的一部分,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一类问题就很快找到突破口了。如2014年湖南理科卷第9题,陕西理科卷第14题。
  “直角四面体”作为典型图形,在教材必修2中我们可以发现原题。
  例2 (教材必修2第69页)如图2,AB是⊙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例3 (教材必修2第69页的探究)如图3,已知AB⊥平面BCD,BC⊥CD,你能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
  再看例4,题中也出现了“直角”四面体.
  例4(选修2-1第109页例4)如图4,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O底面ABCD,PD=0C,点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
  (1)求证:PA∥平面EDB;
  (2)求证:PB⊥平面EFD;
  (3)求二面角C-PB-D的大小。







  “直角”四面体不仅在课本例题中出现,它在课本的习题中也多次出现。所以对“直角”四面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整个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典型例题出发,对此“直角”四面体的教学作了一些变式及探究。如由以上例3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例5 如图3,已知AB⊥平面BCD,BC⊥CD,
  (1)有多少对线线垂直?
  (2)有多少对线面垂直;
  (3)有多少对面面垂直。








  通过本例的改编,我们既复习了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关系,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此题中的难点,即最不容易看出来的是面ADC⊥面ABC,促进学生的反思与建构。
  在例5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再增加一些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例6 如图5,若B在AC,AD上的射影分别是E,F,连接EF,
  (1)有多少对线线垂直?
  (2)有多少对线面垂直?
  (3)有多少对面面垂直?
  这里利用了“垂面内垂直交线的垂线垂直另一个平面”这个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同时截得的小四面体ABEF仍是一个四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
  通过对例5的变式,使得题目更加开放。通过对这个开放题的解决,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等基础知识,而且深深体会了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找到了证明这些垂直关系的关键——线面垂直。有了这些垂直关系的基础,相关的一些量的计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上可见,通过对教材例题的适当变题,帮助学生建立扩散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脱离题海。
  参考文献:
  [1]石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数学题的教学导向[J].数学教学通讯,2015年05期?.
  [2]王玉平.高考数学题复习模式与学生能力培养初[J].山东教育,201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