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语文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作者】 韩永燕
【机构】 新疆沙雅县国庆高级中学
【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导语设计要达到审美性、情感性、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启发性。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
【正文】
导入具有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掌握导入的艺术。
一、语文导语设计的原则
1、导语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要有审美性、情感性。青少年学生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在导语设计时要力求有美感。让优美、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沟通彼此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导语设计要有联系性和启发性。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4、导语设计要有知识性和灵活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在选择导入方法、设计导语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处理。
二、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
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简单介绍几种:
1、提问式导语,也叫“问题引路”。教师一上讲台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和自己一道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讲。我在讲《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先板书毛泽东的名句:“无限风光在险峰”。然后问:“为什么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呢?请大家先想想其中道理。”这一问题触及文章主题,引起了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欲望。
2.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也叫“设疑式导语”。即开头请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在讲《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时,有一位教师首先说道:“一位美国海军舰长曾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们交头接耳,悄声议论。稍停,教师说:“我们还是先来学习这位著名科学家写的一篇文章,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而不发,跃如也”。
3.渲染式导语
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在讲《天山景物记》时,我先板书《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接着说明这是边塞风光。尽管诗人写出了草盛牛羊壮的景色,但这毕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可在现代散文家笔下的天山却是塞外江南,这里繁花争艳,五彩斑斓,溪流淙淙。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天山游历一番。这样,既给学生复习了古诗的知识,又使学生神往天山景物,加浓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4.引文式导语
把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引证到课堂中,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位教师在讲陶渊明《桃花源记》时,先板书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评价:“吾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接着说:作者受到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他如何的“高玄”吧。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激情式导语
通过语言激发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有位教师讲《诗八首》,她用这样的话激情:“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学生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民族自豪感,带情诵读,兴意盎然。
6.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又叫“开门见山导语”。即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爱莲说》揭示课题后我就问:“你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它生长在什么地方?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开讲,简洁明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
7.图解式导语
图解式导语也叫“实物式导语”。即开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松鼠》一课时,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熟悉,难理解,我就借生物实验室的松鼠标本采用演示的办法,让学生观察它清秀的面容,闪闪有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美丽漂亮的尾巴,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
三、语文导语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要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于 漪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2]《英美精彩课堂》 杨桂青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导入具有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掌握导入的艺术。
一、语文导语设计的原则
1、导语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要有审美性、情感性。青少年学生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在导语设计时要力求有美感。让优美、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沟通彼此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导语设计要有联系性和启发性。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4、导语设计要有知识性和灵活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在选择导入方法、设计导语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处理。
二、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
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简单介绍几种:
1、提问式导语,也叫“问题引路”。教师一上讲台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和自己一道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讲。我在讲《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先板书毛泽东的名句:“无限风光在险峰”。然后问:“为什么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呢?请大家先想想其中道理。”这一问题触及文章主题,引起了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欲望。
2.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也叫“设疑式导语”。即开头请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在讲《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时,有一位教师首先说道:“一位美国海军舰长曾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们交头接耳,悄声议论。稍停,教师说:“我们还是先来学习这位著名科学家写的一篇文章,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而不发,跃如也”。
3.渲染式导语
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在讲《天山景物记》时,我先板书《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接着说明这是边塞风光。尽管诗人写出了草盛牛羊壮的景色,但这毕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可在现代散文家笔下的天山却是塞外江南,这里繁花争艳,五彩斑斓,溪流淙淙。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天山游历一番。这样,既给学生复习了古诗的知识,又使学生神往天山景物,加浓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4.引文式导语
把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引证到课堂中,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位教师在讲陶渊明《桃花源记》时,先板书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评价:“吾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接着说:作者受到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他如何的“高玄”吧。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激情式导语
通过语言激发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有位教师讲《诗八首》,她用这样的话激情:“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学生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民族自豪感,带情诵读,兴意盎然。
6.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又叫“开门见山导语”。即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爱莲说》揭示课题后我就问:“你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它生长在什么地方?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开讲,简洁明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
7.图解式导语
图解式导语也叫“实物式导语”。即开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松鼠》一课时,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熟悉,难理解,我就借生物实验室的松鼠标本采用演示的办法,让学生观察它清秀的面容,闪闪有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美丽漂亮的尾巴,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
三、语文导语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要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于 漪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2]《英美精彩课堂》 杨桂青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