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

【作者】 龙丽芬

【机构】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乡花溪民族完小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教师要掌握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也要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曾几何时,萦绕在校园上空的琅琅书声很少听到了,年级越少,书声越少,“书声琅琅”似乎成了小学低年级的专利。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入的一个误区。每一尝语文课,总是由教师在那里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时代背景等等,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当今的阅读创新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读书”,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地读,专心地读,大声地读。在读书中去理解,去品味去欣赏文章的含义,真谛。古人非常重视读书。下面就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略作探讨。 
  一、 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知识,发展能力,充实精神。单从语文数学的角度来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读”是基础和关键,只有读得顺,读得懂,才能说得出来、写得出来。阅读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朗读和默读,而朗读的作用远远大于默读。朗读是最有效的记忆、领悟和审美途径。
  1、同时调动多种感官,使记忆深刻。朗读时,要求眼到、口到、身到、心到,在一次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多次反复,便于记忆。随便念一段文字做一人比较试验就可以发现,相对默读而言,朗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把学生和复习融合在一起,交时自然要好得多,记忆在深刻得多。
  2、有助于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两个阶段,只有当感性认识积累到相当数量,才会产生向理性的飞跃。学生认识的获得也应该有这样的过程。朗读是物象,节奏和旋律的直觉。是表层的个别感觉,属于感性认识,是 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普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对第一步的深化,是认识的第二步。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文本,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整体把握。
  3、有助于听,写,说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情味,读顺文气,读懂句法,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的语感渐渐形成,运用语言能力随之增强,学生听、写、说的能力在无形中得 到了训练。
  4、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文章之美,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美,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深层的领悟,是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我们千万不要在学生朗读上吝啬时间。对于文章的形式美,学生通过朗读同样可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二、阅读的访求与技巧
  既然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就应该来研究一下如何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读。要真正搞好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朗读,第一步是要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即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读破句;二是要自然、流畅、态度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第二步是必须讲求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课文应采取不同的读法。如读那些篇幅不长的名著,应以诵读为主,对文字较艰难、含义较深刻的文章,宜采用“研读+诵读”的方法,当然不是孤立地使用,宜配合使用。如用诵读法的文章,宜先用速读了解大意,再熟读成诵,对文中重要问题也可采用研读法讨论。每篇文章只须确立一个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有利于培养学朗读兴趣。如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背诵朗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
  朗读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安排停顿,处理轻重音,调控语速,变换语调,把握感情基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的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就的,这就需要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必须重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有精读和范读三分,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所谓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地研读。把应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精的方式主要有:1、参读。查阅有关的各种资料,把握内容和形式。2、美读。反复朗读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传达感情。3、比读。所有关联的作品拿来比较,认真对照。4、议读。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活跃思想,发展求异思维。5、写读。动手翻译和改写搞点文学习作,开展练笔活动。
  泛读,就机票通过从精读得到各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云快速读一遍文章,不再需要教师指导,或指导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遗。
  阅读不仅仅在课内,更多的是课外阅读,要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机补充和延伸,首先应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选择好书籍。定期开出可供阅读的书目,有针对性设计好阅读指南,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但是在阅读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可以使我们的思考条理化,并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