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创新
【作者】 王化文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窝沿中学
【摘要】初中的信息技术课,一般开始时都是些理论课。教师在讲解这些课程时,感觉讲得特累,学生也听得特累。学生本来对计算机挺感兴趣的,可是开始就受到了挫折和打击,经常听得满头雾水。什么是信息?计算机的组成有哪些?计算机有哪些应用?计算机又是如何工作的?等等。这部分知识内容既没有网络世界的缤纷多彩,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体验不到在使用工具软件中的创作激情和作品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缤纷多彩;喜悦
【正文】
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远不及能带给他们创作激情的应用软件,更不能与掌握后能让他们在网上尽情畅游的网络知识的热情相比。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自身这几年的一些教学经验来谈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课的一些教学方法,以期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边讲边练
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二、让理论课更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更有针对性。
一般最常用的是任务驱动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再去学习去寻找答案。信息技术课堂尤其是操作型的课堂多是使用这种模式。有的理论课也是可以按照这种模式设计的,比如《操作系统概述》,其内容涉及操作系统的功能、发展状况以及常见操作系统的学习,若是采用理论讲解模式则比较枯燥无味。如果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任务分解,学生根据事先分好的学习小组探究学习本节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知识点较多的内容,也可以设计成抢答式。让敢于接收挑战的同学站起来准备“接招”老师的问题。问题答案可以设计成短小精悍便于快速作答。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由教师指出其中的错误。
对于那些较繁杂的知识点,可以设计成习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首先预习或自主学习课程内容,然后教师将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连线题”、“判断题”、“计算题”等习题,让每个学生都热情参与,学习效果较好。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发挥网络优势开拓学生视野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出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远不及能带给他们创作激情的应用软件,更不能与掌握后能让他们在网上尽情畅游的网络知识的热情相比。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自身这几年的一些教学经验来谈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课的一些教学方法,以期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边讲边练
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二、让理论课更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更有针对性。
一般最常用的是任务驱动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再去学习去寻找答案。信息技术课堂尤其是操作型的课堂多是使用这种模式。有的理论课也是可以按照这种模式设计的,比如《操作系统概述》,其内容涉及操作系统的功能、发展状况以及常见操作系统的学习,若是采用理论讲解模式则比较枯燥无味。如果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任务分解,学生根据事先分好的学习小组探究学习本节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知识点较多的内容,也可以设计成抢答式。让敢于接收挑战的同学站起来准备“接招”老师的问题。问题答案可以设计成短小精悍便于快速作答。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由教师指出其中的错误。
对于那些较繁杂的知识点,可以设计成习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首先预习或自主学习课程内容,然后教师将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连线题”、“判断题”、“计算题”等习题,让每个学生都热情参与,学习效果较好。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发挥网络优势开拓学生视野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出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