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作者】 陈冲冲
【机构】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东成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模型不仅为数学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认识、理解数学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引入课堂,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建模思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如教学平均数一课,出示两个小组一分钟做题道数:
第一组 9 7 9 6 8 9
第二组 9 10 9 8 9
教师提问:哪组获胜,为什么?
师:根据比赛成绩一组对题总数多,所以我们判定一组获胜。
此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虽然第一组做对的总道数比第二组多,但是两个队的人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平均数进行比较。
师:什么是平均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总结。
本节课平均数这一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评判中解读、整理数据,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就抽出平均数这一数学问题,这一过程就是一次建模的过程,
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
1. 回顾、猜想: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它会与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有的猜能转化成圆柱、有的猜能转化成长、正方体。
2.动手验证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空盒(其中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关系的、有不等底不等高关系的,圆锥与其他形体没有等底或等高关系)、沙子等学具,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
3.反馈交流
生1:我们选取了一个圆锥和一个正方体进行实验,将正方体中倒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中,到了四次,还剩下一些,发现圆锥体与这个圆柱体之间没有关系。
生2:我们组选取的是圆锥和圆柱,这个圆锥与这个圆柱之间也没存在关系,然后我们换了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三倍。
4.归纳总结。
师:那么存在3倍关系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生3: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圆柱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的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师:是不是所有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都存在这样的关系?请每个组都选出这样的学具进行操作验证。
生汇报后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如果没有圆柱这一辅助工具,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1/3。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学生需要从中挑选出解决问题必须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景,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策略性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历猜测与验证、分析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独立思考,有时小组合作学习,有时是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通过建模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引入课堂,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建模思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如教学平均数一课,出示两个小组一分钟做题道数:
第一组 9 7 9 6 8 9
第二组 9 10 9 8 9
教师提问:哪组获胜,为什么?
师:根据比赛成绩一组对题总数多,所以我们判定一组获胜。
此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虽然第一组做对的总道数比第二组多,但是两个队的人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平均数进行比较。
师:什么是平均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总结。
本节课平均数这一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评判中解读、整理数据,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就抽出平均数这一数学问题,这一过程就是一次建模的过程,
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
1. 回顾、猜想: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它会与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有的猜能转化成圆柱、有的猜能转化成长、正方体。
2.动手验证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空盒(其中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关系的、有不等底不等高关系的,圆锥与其他形体没有等底或等高关系)、沙子等学具,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
3.反馈交流
生1:我们选取了一个圆锥和一个正方体进行实验,将正方体中倒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中,到了四次,还剩下一些,发现圆锥体与这个圆柱体之间没有关系。
生2:我们组选取的是圆锥和圆柱,这个圆锥与这个圆柱之间也没存在关系,然后我们换了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三倍。
4.归纳总结。
师:那么存在3倍关系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生3: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圆柱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的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师:是不是所有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都存在这样的关系?请每个组都选出这样的学具进行操作验证。
生汇报后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如果没有圆柱这一辅助工具,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1/3。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学生需要从中挑选出解决问题必须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景,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策略性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历猜测与验证、分析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独立思考,有时小组合作学习,有时是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通过建模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