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有效利用九年级历史教材中的图片策略
【作者】 田 静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3中学
【摘要】图片在九年级历史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图片提高教学效率,在本文中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分析。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教学的方法。【关键词】九年级历史;教材图片;有效运用;实践探究
【正文】
图片指的是在课文中插入各种类型的历史地图、插图以及表格,它们对增强历史课对象的直观感和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它们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历史教材图片的恰当使用,为提高学生的自读 自练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图片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教学价值。历史插图从最初历史教材的编写就受到编者的重视,作为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师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历史教材在采用彩色排版后,在每个单元的前面都增加了图片的使用量,由此可见图片在现在的教材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有的初中图片教学主要就是课堂上随堂讲解,学生看一下,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把握不明确,但是对近几年乌鲁木齐市的中考统计,选用的图片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相对于文字来说,图片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更加的实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题内容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九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正在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利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充分发挥图片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把九年级历史图片在课堂中的应用分为三个方面:1、导入中的穿针引线2、新课中的推陈出新3、复习中的横贯东西。
一、导入中的穿针引线
导课是讲课最初的部分,也是讲好课的关键,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能让教师顺利地尽入新课的讲授,用图片导入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仅仅限于图片本身的信息的提取会对图片的利用大打折扣,注意挖掘图片的功能,在导课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1、一目了然,切入主题
课本内容是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材料,插图作为课本内容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根据某种教学意图,分析准备让学生发掘、探索的问题。这样指向明确,内容具体,一目了然。而在导入新课时就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这节课堂的把握。
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课件设计中,开头我直接给出了一副列宁和斯大林的合影,问学生是谁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直接深入主题,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2、逐渐深入,因势利导
学生的思维活跃,但是通常没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很好的给与引导,但是前提是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在问题的设计方面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回到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俄国的十月革命》,我在开头引用了一张图片——一战中的俄国士兵。本来最初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看到当时沙俄士兵的那种厌战的情绪,但是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给我了更多的惊喜。学生看到图片就议论纷纷,“怎么有个小孩?”“不是吧,他也能打仗啊?”“看到没有连枪都没有!”……学生们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因势利导问了他们一句:“这样的一种情形反映出俄军什么样的问题?”“缺人”“还有穷得连枪都不够……”“那沙俄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铺垫到了一战给沙俄带来的影响这副图片所要解决的问题。
3、承上启下,关注联系
历史本来就是一门内在联系很强的学科,事件的前因后果往往不是在一结课的内容就能讲清楚的,一副图片也许承载的不止是一件单一的历史事件。 例如《福煦车厢》这幅图片,虽然出现在九年级下第三课的引言框中,其实它和九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九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有联系,我在九下第三课的导入中引用这幅图片时,有意给学生回忆了原来学过的一战的内容,并且告诉他们这节车厢的故事在二战中还将延续,很多学生就这样记住了一战和二战,记住了战争的结果。
二、新课中的推陈出新
历史图片的性质就是它包含着,传递着历史信息,教师讲课都会涉及到历史图片的使用,在常规的图片讲解之外,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注重图片的启发性,丰富历史事件
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的时间要比对文字的接受的时间快。一般而言,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所需时间为28秒,通过照片所需时间为9~12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掌握了大量图片时,其意义就不单纯是增加趣味性的问题,更有一个让学生在最短时间跨度内接触到最多历史信息的问题。
例如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中的一个内容是关于世界著名的建筑,书中主要描述了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其实就是关于不同文化之间建筑差异的对比,我直接把课后活动与探究中三张图片拿出来和前两种建筑样式做对比,让学生自己看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既节约了时间还能加深学生对这些建筑的印象。
2、结合地图的直观性,简化教学
通过历史插图,使学生准确掌握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我们知道,历史有两个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空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上具有简明、形象、直观的特征,所以地图对学习掌握历史具有重要作用。九年级上下册有44幅地图,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细致,但同时也过于繁琐,学生很少有耐心能认真地去看,因此讲地图难,学生看懂地图更难。
在讲述世界史的内容时,最难给学生讲清楚的是二战的战线问题,学生对于历史地图上烦琐的国名和弯弯曲曲的国界本来就头痛,再加上地名,很多的学生是学了就忘记,只能死记硬背住那么多的战役和事件,如果让他们看地图说出来根本不可能。虽然我们对地理方位的要求不高,但是能看地图说出二战的经过,对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种对二战的一种全新的感受。为此,我曾经尝试在黑板上简单的写出几个国家的地理方位,用圆圈与线分别表示战场和战线,给学生口述二战的经过,达到良好的效果,原来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的女生下课后兴奋的告诉我:说二战太吸引人了
三、复习中的横贯东西
复习课一般都是容量大,知识点多,给学生单纯地讲知识点会让学生觉得无聊,而大量高强度的练习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学习。而在复习课中利用图片的直观性,把要复习的内容用图片归类,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减少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又能启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以专题为模块,归纳历史。我把它细分为以下几个专题:人物中的历史,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的领导为线索,把他们的图片放在一起精心设计好相关的提问;事件中的历史,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为主;改革中的历史,把世界史所有国家的改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科技中的历史,主要是三次科技革命;会议中的历史,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雅尔塔会议归纳在一起。
2、以年代为标准,细分历史。例如19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沙俄和日本就可以选取书中的图片,进行横向对比。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美国和德国。通过这样的横向比较,学生会开拓视野,放开自己的思维。
3、以国家为主题,联系历史。如果说前两种模式主要是横向的对比历史,那么这种复习就是竖向的比较了,苏联、美国、日本的历史都是九年级书中的重点,用书中的图片展示人物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美国建国以来走向独立、民主、富强的历程;列宁、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的图片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苏联的兴衰历史。
总之,图片是直观、形象的视觉教材,在历史教科书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同等重要。巧用历史插图能诱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探究力,去再造历史现象,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贺.开发和利用教材图片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J].中学教学参考,2014(11).
[2]叶鸿芳.刍议历史教材中图片资源的有效利用[J].福建教育,2015(09).
图片指的是在课文中插入各种类型的历史地图、插图以及表格,它们对增强历史课对象的直观感和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它们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历史教材图片的恰当使用,为提高学生的自读 自练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图片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教学价值。历史插图从最初历史教材的编写就受到编者的重视,作为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师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历史教材在采用彩色排版后,在每个单元的前面都增加了图片的使用量,由此可见图片在现在的教材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有的初中图片教学主要就是课堂上随堂讲解,学生看一下,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把握不明确,但是对近几年乌鲁木齐市的中考统计,选用的图片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相对于文字来说,图片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更加的实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题内容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九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正在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利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充分发挥图片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把九年级历史图片在课堂中的应用分为三个方面:1、导入中的穿针引线2、新课中的推陈出新3、复习中的横贯东西。
一、导入中的穿针引线
导课是讲课最初的部分,也是讲好课的关键,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能让教师顺利地尽入新课的讲授,用图片导入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仅仅限于图片本身的信息的提取会对图片的利用大打折扣,注意挖掘图片的功能,在导课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1、一目了然,切入主题
课本内容是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材料,插图作为课本内容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根据某种教学意图,分析准备让学生发掘、探索的问题。这样指向明确,内容具体,一目了然。而在导入新课时就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这节课堂的把握。
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课件设计中,开头我直接给出了一副列宁和斯大林的合影,问学生是谁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直接深入主题,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2、逐渐深入,因势利导
学生的思维活跃,但是通常没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很好的给与引导,但是前提是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在问题的设计方面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回到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俄国的十月革命》,我在开头引用了一张图片——一战中的俄国士兵。本来最初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看到当时沙俄士兵的那种厌战的情绪,但是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给我了更多的惊喜。学生看到图片就议论纷纷,“怎么有个小孩?”“不是吧,他也能打仗啊?”“看到没有连枪都没有!”……学生们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因势利导问了他们一句:“这样的一种情形反映出俄军什么样的问题?”“缺人”“还有穷得连枪都不够……”“那沙俄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铺垫到了一战给沙俄带来的影响这副图片所要解决的问题。
3、承上启下,关注联系
历史本来就是一门内在联系很强的学科,事件的前因后果往往不是在一结课的内容就能讲清楚的,一副图片也许承载的不止是一件单一的历史事件。 例如《福煦车厢》这幅图片,虽然出现在九年级下第三课的引言框中,其实它和九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九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有联系,我在九下第三课的导入中引用这幅图片时,有意给学生回忆了原来学过的一战的内容,并且告诉他们这节车厢的故事在二战中还将延续,很多学生就这样记住了一战和二战,记住了战争的结果。
二、新课中的推陈出新
历史图片的性质就是它包含着,传递着历史信息,教师讲课都会涉及到历史图片的使用,在常规的图片讲解之外,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注重图片的启发性,丰富历史事件
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的时间要比对文字的接受的时间快。一般而言,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所需时间为28秒,通过照片所需时间为9~12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掌握了大量图片时,其意义就不单纯是增加趣味性的问题,更有一个让学生在最短时间跨度内接触到最多历史信息的问题。
例如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中的一个内容是关于世界著名的建筑,书中主要描述了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其实就是关于不同文化之间建筑差异的对比,我直接把课后活动与探究中三张图片拿出来和前两种建筑样式做对比,让学生自己看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既节约了时间还能加深学生对这些建筑的印象。
2、结合地图的直观性,简化教学
通过历史插图,使学生准确掌握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我们知道,历史有两个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空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上具有简明、形象、直观的特征,所以地图对学习掌握历史具有重要作用。九年级上下册有44幅地图,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细致,但同时也过于繁琐,学生很少有耐心能认真地去看,因此讲地图难,学生看懂地图更难。
在讲述世界史的内容时,最难给学生讲清楚的是二战的战线问题,学生对于历史地图上烦琐的国名和弯弯曲曲的国界本来就头痛,再加上地名,很多的学生是学了就忘记,只能死记硬背住那么多的战役和事件,如果让他们看地图说出来根本不可能。虽然我们对地理方位的要求不高,但是能看地图说出二战的经过,对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种对二战的一种全新的感受。为此,我曾经尝试在黑板上简单的写出几个国家的地理方位,用圆圈与线分别表示战场和战线,给学生口述二战的经过,达到良好的效果,原来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的女生下课后兴奋的告诉我:说二战太吸引人了
三、复习中的横贯东西
复习课一般都是容量大,知识点多,给学生单纯地讲知识点会让学生觉得无聊,而大量高强度的练习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学习。而在复习课中利用图片的直观性,把要复习的内容用图片归类,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减少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又能启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以专题为模块,归纳历史。我把它细分为以下几个专题:人物中的历史,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的领导为线索,把他们的图片放在一起精心设计好相关的提问;事件中的历史,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为主;改革中的历史,把世界史所有国家的改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科技中的历史,主要是三次科技革命;会议中的历史,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雅尔塔会议归纳在一起。
2、以年代为标准,细分历史。例如19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沙俄和日本就可以选取书中的图片,进行横向对比。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美国和德国。通过这样的横向比较,学生会开拓视野,放开自己的思维。
3、以国家为主题,联系历史。如果说前两种模式主要是横向的对比历史,那么这种复习就是竖向的比较了,苏联、美国、日本的历史都是九年级书中的重点,用书中的图片展示人物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美国建国以来走向独立、民主、富强的历程;列宁、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的图片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苏联的兴衰历史。
总之,图片是直观、形象的视觉教材,在历史教科书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同等重要。巧用历史插图能诱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探究力,去再造历史现象,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贺.开发和利用教材图片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J].中学教学参考,2014(11).
[2]叶鸿芳.刍议历史教材中图片资源的有效利用[J].福建教育,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