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地理创新教育实践初探

【作者】 张丽娜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摘要】中学地理创新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地理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要确立“四主观”,在这四确定的指导下,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导课方式,缩短了入课时间,直击课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引进地理课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得出结论。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关键词】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实践
【正文】 

  21世纪的中学地理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现代化要求、适应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育必须改革,更新中学地理教育的突破口是实施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训练,轻操作和实践;重教学结果,轻教学愉悦过程;忽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多样化做出发展性评价。因此,中学地理创新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站在教育一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大胆的探索,实现由教书匠到引导者的转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要确立“四主观”: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教师是教学的主体;3、思维是训练的主体;4、促进学生发展是主旨。在这四确定的指导下,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导课方式,缩短了入课时间,直击课堂;大胆使用学生自主学习法,编制导学案;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引进地理课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并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教师讲授知识的水平,不在于如何准确、完整、系统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在于能否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其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和胆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
  在讲解我国的气温和降水这部分内容时,可选用基于Flash的动画模拟对比情境导入法。如:讲解冬季南北温差大时,设计两个对比情景,让学生认真观看比较。情景一:放寒假了,海口的小明要去哈尔滨的外婆家过年,一路从海口-武汉-南京-哈尔滨,穿着上从短袖-长袖-棉衣-羽绒服+围巾+帽子,感叹:好冷啊!老师讲解,由于有了寒假的经历,暑假会出现情景二:放暑假了,小明要去哈尔滨的外婆家避暑,得带上羽绒服。一路从海口-武汉-南京-哈尔滨,穿着上始终不变,都是短袖,疑惑:“奇怪,怎么不冷呢?!”请学生回答小明的疑惑。通过这组情境,学生可以总结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较小,全国普遍高温。
  再如:讲解东西干湿差异时,也设计两个对比情景,7月底,北京连降大雨,小明从北京出差去吐鲁番,妈妈提醒他别忘带雨衣;9月下旬,北京秋高气爽,小明去广州开会,爸爸也让他带上雨具。思考:小明的爸妈的做法,哪个必要,哪个多余?
  二、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践意识。
  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有直接体验,二是学生有操作行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与学生单纯的听讲,观看老师为中心的演示,回答教师的简单提问,阅读地理教科书,完成简单的填图,填空等作业是有根本性的差异。
  地理实践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在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发展了能力、完善了独立的人格。实践活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结合地理教学,在课内外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题材、内容十分地广泛,而且要不断地探究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通过将花盆里的植物拔掉,让学生观察盆土,可以看到土质变得疏松;再分别向拔掉植物的盆和有植物的盆土中均匀缓慢注入等量的200ml纯净水,都用透明的器皿收集,会发现拔掉植物的花盆下渗出的水中土质较多;从这一连续实验,可以说明:植被被破坏的同时土质变疏松,能够直观理解过度放牧以及人类过度垦荒对地表的破坏;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个实验简单易操作,对于初中段的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可让学生完成,该实验让人终身难忘。
  ?    作为一个地理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