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略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
【作者】 李志凯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五场学校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关键词】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反馈总结
【正文】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给我们教师教学上带来充分发挥想像和空间。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任务驱动),之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教室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一、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充分给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
要求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先设计一个学习的总体目标,尔后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可给学生布置一个总的任务“制作一份班刊”。然后再根据各课的具体要求,由制作班刊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出,再提出不同的小任务。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强调了“学以致用”这一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以培养学生敢于操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实践证明,在平时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敢于自己探索、操作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并对于新事物、新知识接受能力更快。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时,要本着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任务”设计要分层次。除了设计最基本的要掌握的知识点“任务”以外,还要考虑到吃不饱和吃不透的学生。能够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一些更多、更具探索性的任务,而对于学困生,则适当降低难度,只要求他们掌握其中一部分即可。
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二、自主探究
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的需要,如果我们还教育学生继续坐等老师来传授知识的话,恐怕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不是某一个软件的应用能力,而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授之以渔”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所以,当我们布置的任务通过书本知识能够解决时,教师就应该“偷懒”,不用多费口舌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实践证明,学生很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大多数学生觉得有挑战性,愿意探究以外,教师还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学困生。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比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不知道要省力多少,而且更满足了学生各方面的、各个层次的需求。所以老师何不做个聪明的“懒人”呢?当然下一步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反馈总结,找出捷径
当学生通过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反馈总结工作,这也是教学生“偷懒”关键的一步。
某一个问题的操作方法往往有很多种,所以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但在总结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不要忘记帮学生总结一个比较简捷的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没有所谓学困生、学优生的区别)熟练掌握简捷的方法。以便在以后具体应用时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也给教师在教学上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开拓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给我们教师教学上带来充分发挥想像和空间。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任务驱动),之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教室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一、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充分给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
要求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先设计一个学习的总体目标,尔后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可给学生布置一个总的任务“制作一份班刊”。然后再根据各课的具体要求,由制作班刊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出,再提出不同的小任务。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强调了“学以致用”这一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以培养学生敢于操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实践证明,在平时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敢于自己探索、操作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并对于新事物、新知识接受能力更快。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时,要本着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任务”设计要分层次。除了设计最基本的要掌握的知识点“任务”以外,还要考虑到吃不饱和吃不透的学生。能够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一些更多、更具探索性的任务,而对于学困生,则适当降低难度,只要求他们掌握其中一部分即可。
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二、自主探究
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的需要,如果我们还教育学生继续坐等老师来传授知识的话,恐怕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不是某一个软件的应用能力,而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授之以渔”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所以,当我们布置的任务通过书本知识能够解决时,教师就应该“偷懒”,不用多费口舌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实践证明,学生很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大多数学生觉得有挑战性,愿意探究以外,教师还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学困生。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比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不知道要省力多少,而且更满足了学生各方面的、各个层次的需求。所以老师何不做个聪明的“懒人”呢?当然下一步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反馈总结,找出捷径
当学生通过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反馈总结工作,这也是教学生“偷懒”关键的一步。
某一个问题的操作方法往往有很多种,所以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但在总结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不要忘记帮学生总结一个比较简捷的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没有所谓学困生、学优生的区别)熟练掌握简捷的方法。以便在以后具体应用时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也给教师在教学上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开拓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