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作者】 罗显贞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樟木初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学生在数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令人刮目相看.课改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给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推开了一扇多彩的窗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更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我感觉到,这套教材可以让学生“触摸”到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创新的思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我作了不同的尝试,感到不但要教会学生会学数学,而且要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和丰富课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除了启发学生交流、互动、探索、讨论外,我还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操作,在学数学、做数学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经历、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这对学生理解数学十分重要。具体地说,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通过一例说明:
学习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准备学习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周边的资源,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课改要求,又能落实知识技能,使学生学起来能感受到其厚实的背景,切实体会到数学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是这样和同学们上好这节课的:
上课开始,我带领学生到操场跑道上,提出一个问题:旗台和跑道之间间隔有一个蓝球场,站在跑道上,蓝球场比作一个池塘,要测量出旗台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如何测量?学生一听,马上分散分组讨论,有的说用掷石头来测量,马上又有人反驳说行不通;有的说扔绳子来测量。各个小组提出了方案,并说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争论得非常激烈。正在这时候,马上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同学大声说:“我知道怎样做了”。可能是他说得太仓促,同学们大声笑起来,我微笑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他面向旗台的方向站好,用手遮在额头上,调整手的位置,使视线通过手的边沿正好落在旗台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势,这时视线落在某一个物体处,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物体的距离,说这个距离就是我们与旗台的距离,有的同学不相信,要求他实地测量一下,结果确实大约是这个距离。为什么呢?我要求同学们认真讨论交流一下。有的急忙翻开书寻找答案,有的分小组再实地操作测量寻找理由,有的马上用这个方法测量其它目标,意犹未尽。接着我要求同学再用这个方法测出了学校北边池塘的宽度,大家兴奋极了,纷纷议论说“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可以看出,学生在动手、动脑做数学中,心情是愉快的,情绪是亢奋的,是怀着满腔的热情非常投入地去做的,根本没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萧伯纳说过:“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追求知识,不是知识追求学生。”我们日思夜想,不是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吗?因此没要我费什么口舌,就成功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我布置的作业是写一遍小结,谈谈对该节课的体会。
交上来的小结大都说到“非常明白”、“非常有趣”、“学得很轻松愉快”、“喜欢上数学课”,刚才那个同学写着“有生以来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我非常想上数学,在此对老师说一声‘谢谢’”有谁知道以前他是最不想上课的学生,想不到小小的成功会改变了他对数学课的态度,学生会因为数学而喜欢数学老师,因为喜欢数学老师而更喜欢数学,这也许是课改成功之一吧。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这节课得到了绝好的印证,我时刻想着这句名言。通过课改实践,学生不但学会了数学,而且从做数学中体验了实用的数学,学会了总结规律、发现生活、学会创新。但我很困惑,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否认可这样的上课模式,确实有些心中无数。但无论如何,课改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总结,我希望能成为教改中弄潮儿,掌握更多的教学规律,获得更多的创新意识,上出更好的课,更希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获得更大的成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真正做到了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从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只有尽快的更新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教与学的互相促进。
我作了不同的尝试,感到不但要教会学生会学数学,而且要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和丰富课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除了启发学生交流、互动、探索、讨论外,我还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操作,在学数学、做数学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经历、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这对学生理解数学十分重要。具体地说,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通过一例说明:
学习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准备学习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周边的资源,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课改要求,又能落实知识技能,使学生学起来能感受到其厚实的背景,切实体会到数学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是这样和同学们上好这节课的:
上课开始,我带领学生到操场跑道上,提出一个问题:旗台和跑道之间间隔有一个蓝球场,站在跑道上,蓝球场比作一个池塘,要测量出旗台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如何测量?学生一听,马上分散分组讨论,有的说用掷石头来测量,马上又有人反驳说行不通;有的说扔绳子来测量。各个小组提出了方案,并说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争论得非常激烈。正在这时候,马上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同学大声说:“我知道怎样做了”。可能是他说得太仓促,同学们大声笑起来,我微笑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他面向旗台的方向站好,用手遮在额头上,调整手的位置,使视线通过手的边沿正好落在旗台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势,这时视线落在某一个物体处,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物体的距离,说这个距离就是我们与旗台的距离,有的同学不相信,要求他实地测量一下,结果确实大约是这个距离。为什么呢?我要求同学们认真讨论交流一下。有的急忙翻开书寻找答案,有的分小组再实地操作测量寻找理由,有的马上用这个方法测量其它目标,意犹未尽。接着我要求同学再用这个方法测出了学校北边池塘的宽度,大家兴奋极了,纷纷议论说“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可以看出,学生在动手、动脑做数学中,心情是愉快的,情绪是亢奋的,是怀着满腔的热情非常投入地去做的,根本没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萧伯纳说过:“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追求知识,不是知识追求学生。”我们日思夜想,不是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吗?因此没要我费什么口舌,就成功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我布置的作业是写一遍小结,谈谈对该节课的体会。
交上来的小结大都说到“非常明白”、“非常有趣”、“学得很轻松愉快”、“喜欢上数学课”,刚才那个同学写着“有生以来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我非常想上数学,在此对老师说一声‘谢谢’”有谁知道以前他是最不想上课的学生,想不到小小的成功会改变了他对数学课的态度,学生会因为数学而喜欢数学老师,因为喜欢数学老师而更喜欢数学,这也许是课改成功之一吧。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这节课得到了绝好的印证,我时刻想着这句名言。通过课改实践,学生不但学会了数学,而且从做数学中体验了实用的数学,学会了总结规律、发现生活、学会创新。但我很困惑,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否认可这样的上课模式,确实有些心中无数。但无论如何,课改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总结,我希望能成为教改中弄潮儿,掌握更多的教学规律,获得更多的创新意识,上出更好的课,更希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获得更大的成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真正做到了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从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只有尽快的更新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教与学的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