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更有效

【作者】 杨淑兰

【机构】 新疆伊犁巩留县提克阿热克乡提克阿热克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给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兴致勃勃地作学习的主人,掌握知识,学会做人,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我们的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意和人文性的课程,它博大精深、文思优美、意韵隽永。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些必要的学科知识,更有借助精美的文字所传递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好学生情感的脉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易溶情于文,接近作者的旨趣,深入文本去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从心灵的最深处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与美的陶冶。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极为重要贯穿始终的要素。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开启学生情感的窗户,拨动学生心中藏着的情感之弦,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激出情感的火花,从而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
  一、创设精巧的情境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正是一堂课的开头。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炎炎夏日里的丝丝凉风,沁人心脾,带人进入佳境。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首先从单元教学主题(了解异国他乡的民风民俗)入手进行导入。先让孩子们了解在我们的邻国尼泊尔有这样一个习俗:点头不算,摇头算。摇头表示赞同,而点头则表示反对。紧接着我问问题,让学生以尼泊尔的方式作答。果然,孩子们个个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小心翼翼地听着每一个问题,做着相应的动作。借着孩子们的兴趣,我顺势导入新课的学习,领他们去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习俗。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对异域风情了解的欲望,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了新课。显然,有效的情境导入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是作用。
  二、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1、了解学生,根据个体差异提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的问题,要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得出来,或者根据个体差异,对某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她)基本能回答。这样,可以让学生和老师达成更好的交流平台,也让学生能树立自信心。尤其是那些基础相对差或胆小羞怯的学生,老师提问后,他(她)们只要举手,就应该给他(她)们锻炼的机会。如,我上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像力,有个平时很少回答问题而且有点自卑心理的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而且树立了该生的自信心。
  2、“吃”透教材,逻辑性的设问。
  我们平常听课中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老师提问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学生都可以不加思考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反思自己备课时对教材有没有“吃”透,教材的主题有没有把握好,从这一点出发是不是应该重新设计一些有效的提问。如,教《詹天佑》一课时,教师首先把握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提出问题: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呢?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接受修筑铁路任务的?学生就需要经过思考或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学习。这样的提问就是不流于形式的有效的提问。这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朗读环节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是进入文本的最佳方式,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优美欢快的语言都可以通过朗读而清楚显现。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感受《中华少年》的乐观、顽强;感受《伯牙绝弦》中的高山流水、余音绕梁;感受《北京的春节》中的喜庆、热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法宝。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需要精巧的导入,需要精心的设问,更需要精彩的朗读。所以,就需要语文教师博采众长,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导学,让小学语文课堂神采飞扬,插上美丽的翅膀。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