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游戏渗透 精彩数学课堂

【作者】 杨光照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将数学小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搭建出一个宽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一、体会游戏内涵了解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科目的教学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技能,使用数学的手段来认识世界。数学游戏教学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慢慢养成数学思想与解题能力。
  比如,在使用七巧板做数学游戏的活动中,老师可以事先示范如何拼凑正方形,然后学生可以跟着老师的示范一起动手拼凑出正方形,然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自由拼凑其他图形,例如长方形,老师可以在旁边给予适当的帮助。通过拼凑图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
  二、在游戏中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的大量的讲解,力求通过详细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但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主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小学生人生阅历的限制,以及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较低,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建构游戏中引导学生进行更高效率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换言之,教师通过建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是立足于建构知识理论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积木、模型等工具进行建构游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相同长度的材料建构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哪一种图形的面积最大。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并且发现无论如何改变另外两种图形的长和宽其面积都没有正方形大。这种发现让学生感到好奇,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这种现象,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推导出相同周长的情况下正方形面积最大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合理利用建构游戏将几何图形的性质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好奇的探索中获得更深刻的感受。
  通过建构游戏,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了小学数学教育,立足于建构知识理论引导学生建构了知识并提高了相应的能力。
  三、在游戏中建构数学知识丰富活动经验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应仅仅讲授知识,而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和深入思考获得知识。因此,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合理、灵活地运用游戏教学,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如教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把老师也算在内,我们班一共有38个人,下面我们来做个抱团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每4个人为一团,抢先抱成团的算赢。开始吧!
  (学生开始。最后还余下3位女生和3位男生,看这6个人有点沮丧,我正准备说话,一大部分学生给他们出主意:还可以抱成一团呢!说时迟,那时快,一位小个子男生跑到3位女生的队伍里了,最后只剩下2位男生。)
  师:谁能从我们的游戏中发现一道我们刚学过的算式呢?
  生:38÷4=9(组)……2(人)。
  师:做游戏还能学到知识,你真了不起啊!
  师:再玩一次!(学生热情高涨)这次每5个人抱成一团,开始!
  (学生迅速做出反应。抱成了7团,最后还余下3位学生。)
  ……
  这个游戏一来,学生的激情来了,先听规则再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游戏,既让游戏丰富了数学知识的展示形式,又让数学知识引领着数学游戏。平时的教学,教师往往通过口头重点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仅靠如此单纯乏味的重复,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注重用游戏引领学生玩数学,让学生愉快地经历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在游戏中轻松突破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中,以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呈现教学难点,必定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使教学过程顺畅有效,同时课堂上妙趣横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设计“对号入座”的游戏,利用全班学生的学号来引导学生判断质数和合数。先让全体学生起立,教师说:“认为你的学号数字是质数的同学请举手,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报号入座。”教师一一板书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报合数,最后还有一位学生站着,教师故作不解地问:“你怎么没坐下?”“我是1号!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不等于0的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哪几类?”“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相关概念,并弄清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数学教学中突破难点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有效地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引导学生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并从中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五、在游戏中不断验证学生的猜测
  教师可以通过建构游戏验证学生的猜想,在实践中渗透数学教育。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通过建构游戏的方式印证学生的猜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几何性质时,教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猜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之中,哪种图形更具有稳定性。”在学生大胆的猜测下,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建构游戏印证自己的想法。此时,学生就可以利用相应的材料进行简单的数学实验。学生可以搭建出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不同的平面几何图形,并不断的给其施加压力。通过自我构建,学生构造出不同的平面几何图形,并且在不断的施压状态下重复这个过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更具有稳定性时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同时也学到了三角形的几何属性。
  总之,把数学小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教师要用好数学小游戏,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演绎出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