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气氛

【作者】 唐尚娟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桔山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活跃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气氛;创设
【正文】 

  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活跃的课堂气氛。
  做好每节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疑导入或趣味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可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应用题时,可将市场经济中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有“动”,课堂才有活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行教材的设计及课程教学安排正是这样要求的,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摩、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其实质就是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都引到课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使课堂活起来,其中就蕴含了一个“动”字。学生不先动手、动脑去学,不去思考,就不知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只有教师讲台上的侃侃而谈,其结局可想而知;这是不负责任,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罢了。学生不可能从中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谈不上数学知识和技能。再者,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毫无乐趣可言的,是没有感动、没有激情的;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动”,那么一节课就只能是流于形式,死水一潭,更谈不上教学的收获。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被吸引,怎能不走神?课堂教学就应设计成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动”中学、在“动”中体会、理解,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索、交流过程方可获得成效。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化”的合作模式为主,把课堂学生置入一个宽松、自然,充满平等,充满竞争,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进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寓教于游戏。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益处,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活动的需要,初中生也不例外,并且他们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游戏,对智力游戏日益感兴趣。游戏具有趣味性,易吸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教育与指导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游戏,能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随着各种游戏的进行,学生从感觉到认识,从智能到体能,从语言表达到情感交流,都会得到极大的促进,从中可以塑造学生的性格与品德,意志与才能;有利于活跃学生学习的气氛。学生在无压力的和谐气氛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积极动手、动眼、动脑探究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与一般的体验不同,因为在游戏中,输赢、胜负是马上就有结果的,每个学生都是游戏者,他们都有好胜好赢的心理,因此情感体验很直接,在这种体验中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感受数学思想。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枯燥的概念、法则总是让学生头痛不已,背不出,记不住是最大的问题,往往教师的教总是有些给学生“灌”的感受。要避免这种“背诵式”教法,最好的方法是先激发学生的兴致,提高他们的热情。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熟悉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给学生问的机会。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不能简单地复制在大脑中,而应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创造性地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不能当堂解释清楚的问题,我们可引导学生问家长、问老师、查资料、上网查找……这样,学生的学习很自然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现实生活。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让学生能真正地“问”起来,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只要善于运用多种教法,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师生产生积极互动,课堂教学气氛就会大大活跃起来,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