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班级管理的过程性、综合性评价策略

【作者】 林勇生

【机构】 广西容县自良中学

【摘要】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是班级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体现评价目标的激励性、评价内容的导向性、评价方式的过程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值得每一位班主任关注。采取梯级评价内容以体现目标激励;动态评价方式以突出过程引导;多元评价主体以促进行为内化。
【关键词】班级评价;目标激励;评价策略;小组评价
【正文】 
  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是发展性班级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手段,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策略展现出不同的班级文化。美国学者格朗兰德认为:评价=量(或质)的记述+价值判断【1】。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但事实判断并不等同于价值判断,必须介入“人的需要”,才能作出价值判断。就班级评价而言,如何在具体的评价内容上体现班级文化内涵;如何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发展性而不是简单的行为要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以更好地展示其特长和个性,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面前的课题。
  一、梯级评价内容体现目标激励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然而,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操作我们往往很重视指标的行为化、数量化和可测性,这样就很容易把被评价者的注意力引到指标体系所规定的那些行为上,只注意枝节的、具体的和零碎的行为,即 “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忽视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更难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设定评价内容时,笔者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结合班级实际,筛选阶段性的焦点问题,建立一个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个人进步以及个性展示等的梯级递进式评价内容体系,而不是制定简单的行为规范以及仅仅关注其与他人的比较。通过对这些阶段性重点目标的达成努力,学生的目标将会更加明确、行为将会得到规范、人格将会得到塑造。学生的注意力将会指向他们自己的进步和良好的表现上。
  1.围绕班级文化制定年度评价目标
  在确定评价内容时,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文化内涵,结合班级实际进行阶段性分解;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笔者所带班级的文化内涵是“学会尊重”,班训是“尊重自己、欣赏他人”。如何将这些思想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学业质量、特长发展”等方面的评价,结合班级文化内涵,我们将其分为“尊人、尊己、尊物、尊规”等行为导向上,并在学年初结合上述指导思想讨论制定出相应的班级学年总目标。
  2.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人评价重点
  美国学者克龙巴赫认为,旨在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他强调:“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过程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知道,特质各异的一群学生,面对任何一条具体的规则,他们的起点不一样,努力的方向也有所差异,应给不同的学生留有个人发展的空间。因此,建立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引导每个学生都向着自己进步的方向努力,需要班主任在评价内容上兼顾个人差异。
  二、动态评价方式突出过程引导
  评价方式是评价目标得以达成、评价内容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评价的目标激励功能,我们通过动态评价方式以突出评价过程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到实处。
  1.小组动态评价体现合作共赢
  过去,在班级评价中,我们习惯使用个人评价。且有评价就有对比,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对于如今个性突出的学生而言,如何通过评价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同时又能够营造互助氛围,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笔者尝试采用小组评价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对子小组。从开学排座位开始,班干部参与排座位。原则:优跟差合理搭配,男女混编,编定的十个四人小组要实力基本相当,由组内自选小组长,组长和组员商议自主选择对子组(本组愿意和哪个组竞争学习,双方达成协议??) 
  (2)制定小组考核制度。常规评价分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课外阅读和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评价细则由集体讨论制定,尽量细致便于评价操作。如,作业:按时上交作业,书写认真,有错及时订正不留空白。另外特设“嘉奖项”:如,进步最大、为班级做好事、助人为乐和特殊贡献等,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以及校内外各项活动等。 
  (3)制定小组评价办法。各单项优胜均以不同的“星星”计算。四个方面的常规分周侧重检查 (如,第一周主抓作业,第二周??;有的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如,预习有三个人完成,就得一颗达标星)。每一项都由专门的班干部负责;小组检查方式采用小组自查;对子组互查(如阅读、作业质量);班干部抽查;每周主抓一个方面的一个侧面,然后进行综合;只有“嘉奖”那一项是周周、事事必加的;月末按星星数目的多少评出优胜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能更好地培养团队意识。如,某次考核,组内有三个及以上的学生完成了某项任务,除了达标的学生获得“星星”之外,小组还有一颗集体星。这样,在小组中组内成员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就成了自觉行为,比教师或某一个班干部管某一项要落实得更到位。有些项目评价不计算个人而是计算组内的平均水平(如阅读书目的计算、月考成绩的评比),个人只进行前后比较,有进步就有嘉奖。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和自主管理效果。
  2.梯级达标评价突出鼓励引导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为了使评价落到实处,我们每周只主抓一个问题的一个侧面,目的在于螺旋式、渐进性地提高要求。以“作业评价”为例,表格中的“作业”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实践活动和阶段总结等,具体操作时,我们每个周(月)侧重一个方面的评价。如,第一周:我们重点评价学生书面作业的态度(书写是否工整,是否按时上交);第二周:评价听读作业的落实情况;第三周,重点考查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且能够及时补救自己未完成的项目;第四周:进行抽查式评价,既不确定是抽查书面还是听读,也不确定是哪一次具体作业是这一阶段的某一次。
  这样的梯级目标,实际上是对学生逐级提高行为要求,评价的过程就是行为导向的过程,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三、多元评价主体促进行为内化
  在实施多元评价时,评价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家长,更有学生自身和同学。为此,我们设计有 “家长期望”、“教师寄语”、“自我鉴定”和“同伴赠言”等。为了在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我们在“行为表现”一项中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评定,兼顾了个体差异,从而加大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力度。
  1.主体多元有利于行为养成
  对于四个基本常规方面的评价内容,我们由 “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淡化量化指标而改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态度上的肯定和激励性语言引领。仅以上述的作业项目评价为例,一个月后,根据这四个不同形式不同侧面的抽查,个人、家长、教师、同伴进行描述性简评的要点如下。家长评价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自觉性(是否需要督促)、速度(是否磨蹭、拖沓)、态度(作业书写是否认真、正确和规范)、任务外的求知学习 (学会根据自我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自我补救)。家长借每月评价的机会,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实践的指导、监督、激励和调控,提出进~步的要求和期望,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态度(如,独立性、自觉性、耐心和毅力等)及作业数量、质量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积分累积 (记录作业优秀的次数)和等级评定(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的方式。定性如El头表扬或在作业中书写评语,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且比较全面地描述学生的状况,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学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主要是针对前后作业态度的比较,如,书写是否认真,字迹工整与否,有错是否及时订正,尤其是对昕读的作业项目,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自觉落实的情况。这样,通过小结评语等形式,表达了对学生该阶段行为的期望,比简单的评判效果要好得多,使学生在师长的引领、同伴的褒贬和自我的省悟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和发展自己。
  2.自评反思有利于扬长避短
  所有评价势必有高低分晓,也易于形成竞争的氛围。竞争的确能够促使学生作出更多的努力,但它也有缺点,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上而忽视自己内在的进步与变化。因此,笔者在实施评价时,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淡化竞争心理:即使有竞争,也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平等的“赢”的机会;同时,组织多项活动,给学生多种自我展示的机会,只要参与就能够得到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重视学生的自评环节,使他们看到不管自己的起点在哪里,都能找到努力的方向,进而变得愈发自信和阳光。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真正的成功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班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进而形成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笔者所作的尝试目的在于:期望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而不是简单的评判与处罚;使评价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而不是行为的束缚。
  参考文献:
  [1]Gronhmd.N.E Measurement and Education in Teaching,197t:7.转引自瞿葆奈.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I.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9.
  [2]张玉田,程培杰.滕叠.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屯族大学出版社,1998.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