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童丹梅

【机构】 四川省峨眉山市九里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探索情境和启发诱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探究式教学一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运用结论——评价激励”的步骤和原则。本文依据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环境,针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研究
【正文】 
  农村小学尽管在师资以及硬件条件上不及城市小学,但农村小学生身体素质较好,不怕困难,能吃苦耐劳,独立性较强,特别是具有自主探究问题的坚持性。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对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想学”发展为“能学”、“会学”,尤其是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的坚持学习品质。目前,探究性教学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效,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性教学呢?
  一、转换自我性的教师角色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走科学家探索研究的道路,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这才是数学教学的人才培养道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发现”的东西才会被儿童积极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自己的传统角色,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以知识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习活动为主,把教师的自我性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堂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质疑,把教师当成朋友,把同学当成伙伴,认真倾听、广泛交流、深入探究。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彼此尊重、相互关心、互相支持、共同探讨,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他们从事课堂活动是有价值的,进而才能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实践,引导他们去分析和交流,形成自己新的知识能力。
  二、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安全环境是指学生课堂活动中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探究教学效率的动力和关键,特别是对于崇师心理正处于高峰期的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对于学生来说,那就一定会影响其课堂活动的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受到嘲笑、刁难和责罚,学生在课堂上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不自卑,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安全的课堂。安全的课堂学生会有一种稳定的、愉悦的、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环境。主要的外在表现为:学生能够无所顾及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担心被讥讽、被指责、被批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感觉到紧张、自卑、孤独;学生感到师生、生生关系平等、积极、和谐,沟通交流合作没有距离,没有困难,没有心理障碍;学生感觉到时常被尊重、被重视,而没有被伤害、被冷落、被歧视的感觉;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意义,而没有痛苦感、乏味感;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而不怕失败、无所畏惧、竞争面前不逃避。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但归根究底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发现数学和探究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可用数学。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再过一个多月就到新年了,学校打算吸收一年级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少先队组织,需要做100条这样的红领巾(电脑出示:闪动的红领巾),需要买多少布料?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这样的生活情境的创设,马上勾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猜测、动手探究验证,观察、思考、交流和讨论,继而归纳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到立体的概念,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此外,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展开图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对长方体进行拆分,将长方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围结构都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表面展开有几条公共边,要展开一个长方体要剪开哪几条棱?接着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探究式教学,不但让学生运用了动手和动脑能力,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了交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也促进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式思维的发展,当然这也是完善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结果。
  四、建立直观形象的概念图 
  数学知识学习的关键就是建立不同知识或者相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知识,这就要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形象的概念图,变抽象为直观,变形象为具体,简单明了,易学、易记、易理解、易运用。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主建立概念图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周长和面积求和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分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公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和学生一道建立起周长和面积知识能力的概念图,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把数学知识情境化、信息化、生活化,使得数学教学更与生活贴近,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为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兴趣创造了很好的课堂环境,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主参与面广,使得各类学生都有收获。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它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都有提高,在自主探究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促进思维发展,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回归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探究性学习既让教师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展示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