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用时事说话的思品课更出彩
【作者】 马 艳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时事发挥其时效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三大性能,能以其丰富真实的社会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能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来自觉的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运用事实素材会使思品课教学更精彩。【关键词】时事;思品课
【正文】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而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 在教学工作中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 以致于许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内容空洞、牵强, 难以认同, 因而使思品课教学信度不高, 教学效果也不好。当前虽然很多老师也知道必须要进行课堂改革,可是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当前的思品课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弊病,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德育知识、考试知识的灌输,而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和学生体验活动主体地位,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现,也使我们的德育目标难以贯彻。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更新,必然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爱他人,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目标,而时事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三大特征,其能以丰富真实的社会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能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来自觉的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恰当的运用事实素材会使思品课教学更精彩。
一、 用时事开讲,引人入胜更有趣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知道教室窗外的事,教师利用与教学联系紧密的时事作为材料,用它来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程。准备充分,设计巧妙的时事开讲,能够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谓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节选与《焦点访谈》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诸多亮点之一。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相关视频,紧接着提出问题: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诸多亮点之一,这两项制度都和什么有关系?那么,为什么要设立这两项制度呢?从而进入新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课题。
在上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这一课时,得知了:2015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的获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的消息。我当即选取了这一时事素材,并设计了问题:屠呦呦说“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那么对于屠呦呦这份迟到的承认,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时事的启示,学生的思考回答导入新课《享受学习》一、学习中的苦与乐
二、 学用时事论证,阐述观点原理更深刻
用时事进行教材观点、原理讲解时,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特别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国情、国策、路线、制度的内容更深奥。如果老师简单的从理论入手,不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消极情绪,从而降低学习效率。但是,如果老师适当的采用一些时事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时事里的现实的和鲜活的事例,来阐述和论证教材中的观点和原理。
例如:在讲述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时,给学生提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时事素材:
新疆地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多,由于生产水平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贫困人口分布广,自我发展能力较低。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贯彻十八大和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各项经济指标实现重大突破。2013年,GDP年均增长11.5%,增速由2009年全国第30位跃升到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982元和7394元,分别是2009年的1.6倍和1.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2.26万亿元,是2000年至2009年10年总和的1.6倍;南疆四地州经济后发赶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比全疆平均水平高了3.5个百分点.
然后就材料提出问题:(1)材料一的现状反映了我国哪方面的基本国情?
(2)材料一中新疆各项经济指标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时事后,学生根据时事中的数据,结合新疆的发展的事实,可以准确并深刻的领悟到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
三、 用时事分析,提升解题能力更高效
在学生能力考查中,不管是考查时事内容的客观题,还是以事实材料为背景的主观题,通过日常的教学训练,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时事:(一)中国面向未来10年勾勒教育改革的“路线草图”
(二)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在新疆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等四地州实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全免费政策,这四地州的普通高中学生全部实现免费读高中的目标。正就读于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九年级学生的亚森江听到这些消息,特别开心。
1.请你设想一下亚森江会想些什么?
2. 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3.请你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畅想这些惠民措施对新疆和国家的意义
通过这两则时事的展示,三个递进问题的设计,依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从捕捉到的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个连贯性的思维线索,解觉了问题,提升了能力。
总而言之,将时事融入思品课教学既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补充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而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 在教学工作中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 以致于许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内容空洞、牵强, 难以认同, 因而使思品课教学信度不高, 教学效果也不好。当前虽然很多老师也知道必须要进行课堂改革,可是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当前的思品课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弊病,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德育知识、考试知识的灌输,而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和学生体验活动主体地位,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现,也使我们的德育目标难以贯彻。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更新,必然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爱他人,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目标,而时事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三大特征,其能以丰富真实的社会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能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来自觉的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恰当的运用事实素材会使思品课教学更精彩。
一、 用时事开讲,引人入胜更有趣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知道教室窗外的事,教师利用与教学联系紧密的时事作为材料,用它来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程。准备充分,设计巧妙的时事开讲,能够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谓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节选与《焦点访谈》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诸多亮点之一。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相关视频,紧接着提出问题: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诸多亮点之一,这两项制度都和什么有关系?那么,为什么要设立这两项制度呢?从而进入新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课题。
在上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这一课时,得知了:2015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的获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的消息。我当即选取了这一时事素材,并设计了问题:屠呦呦说“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那么对于屠呦呦这份迟到的承认,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时事的启示,学生的思考回答导入新课《享受学习》一、学习中的苦与乐
二、 学用时事论证,阐述观点原理更深刻
用时事进行教材观点、原理讲解时,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特别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国情、国策、路线、制度的内容更深奥。如果老师简单的从理论入手,不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消极情绪,从而降低学习效率。但是,如果老师适当的采用一些时事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时事里的现实的和鲜活的事例,来阐述和论证教材中的观点和原理。
例如:在讲述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时,给学生提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时事素材:
新疆地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多,由于生产水平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贫困人口分布广,自我发展能力较低。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贯彻十八大和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各项经济指标实现重大突破。2013年,GDP年均增长11.5%,增速由2009年全国第30位跃升到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982元和7394元,分别是2009年的1.6倍和1.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2.26万亿元,是2000年至2009年10年总和的1.6倍;南疆四地州经济后发赶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比全疆平均水平高了3.5个百分点.
然后就材料提出问题:(1)材料一的现状反映了我国哪方面的基本国情?
(2)材料一中新疆各项经济指标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时事后,学生根据时事中的数据,结合新疆的发展的事实,可以准确并深刻的领悟到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
三、 用时事分析,提升解题能力更高效
在学生能力考查中,不管是考查时事内容的客观题,还是以事实材料为背景的主观题,通过日常的教学训练,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时事:(一)中国面向未来10年勾勒教育改革的“路线草图”
(二)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在新疆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等四地州实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全免费政策,这四地州的普通高中学生全部实现免费读高中的目标。正就读于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九年级学生的亚森江听到这些消息,特别开心。
1.请你设想一下亚森江会想些什么?
2. 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3.请你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畅想这些惠民措施对新疆和国家的意义
通过这两则时事的展示,三个递进问题的设计,依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从捕捉到的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个连贯性的思维线索,解觉了问题,提升了能力。
总而言之,将时事融入思品课教学既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补充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