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高中英语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误区及优化对策
【作者】 田 颖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以及小组互助学习。随着我校推行新的教学模式,笔者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迫切性。但在实际操作上,发现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及问题,只有用于认清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一、 合作学习设计的基本理念
1. 目标观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它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既可以达成学习目标,又可以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如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增进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同时,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2. 互动观
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交际活动,并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另外,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互助合作,成果共享,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自己及他人的学习。
3. 形式观
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着一定的互补性。同时,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及优化对策
1.观念上的误区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将小组合作认为是小组讨论,过于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学生讨论的实效性。其实,这种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理解上的误区
在合作学习中,不少教师经常这样操作:课前让学生预习,一上课就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学生立即开始讨论,然后汇报结果。这时往往结果并不另人满意,有时发现学生并不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回答,教师往往只好自己公布答案,从而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这一类型的老师就属于重视讨论,轻视思考之人。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己觉得该“合作”了,学生就得迅速合作,该汇报了,即使学生讨论正热烈,也必须停止,可想而知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
优化对策:让新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集体授课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无法比拟的作用,教师的精讲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知识背景,同时还使学生明确了活动的目的、要求及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教学环节。
3.实施中的误区
(1)小组成员搭配不当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分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不少教师在考虑分组时通常不去考虑小组成员的搭配,就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因此往往这种合作小组成效甚微,很难完成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
优化对策:在合作学习设计基本理念形式观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又可以增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合作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它的运用最为有效。但是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标准:学业成绩的水平;教学语言方面的水平;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和学习风格等。因此,教师可以安排性格内向又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与性格直爽又能扮演提问者的学生同组;不要安排好朋友在同一组,因为组员过于熟悉很容易使讨论变成闲聊;也不要把过于调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否则他们嬉闹会干扰讨论的进行。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还要重新分组,已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学生合作通常以每组3~4人为最佳,可以随时调整为配对形式进行活动,又可以保证每位组员充分参与合作。
(2)“搭车”现象
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当然有时是由小组成员推给的),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这种就称之为“搭车”(free-rider)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当小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份报告,只提交一份设计方案的时候。它还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境,使一些被认为缺乏学习技能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冷落和忽视。
优化对策: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比如一个四人小组中可以分成组织者,设计者,记录员,发言员等不同的角色,大家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可做,而且小组成员还要轮流担任每个角色。这样,每个组员都会尽其所能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另外,为确保合作学习的效果,还要经常实施奖励机制,可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奖励,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在竞赛中,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与合作的行为,优秀生认识到了他人的优势,学习困难生也从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同学间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增强了合作精神和自信心,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指出,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改进了学生对英语问题解决的态度,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解决英语问题能力的提高,对英语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了英语学习活动的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流合作的能力。实践表明: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当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同时达成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相应,所以,如果能把多种教学模式互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真正达成我们的最终教学目标,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一、 合作学习设计的基本理念
1. 目标观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它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既可以达成学习目标,又可以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如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增进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同时,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2. 互动观
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交际活动,并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另外,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互助合作,成果共享,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自己及他人的学习。
3. 形式观
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着一定的互补性。同时,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及优化对策
1.观念上的误区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将小组合作认为是小组讨论,过于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学生讨论的实效性。其实,这种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理解上的误区
在合作学习中,不少教师经常这样操作:课前让学生预习,一上课就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学生立即开始讨论,然后汇报结果。这时往往结果并不另人满意,有时发现学生并不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回答,教师往往只好自己公布答案,从而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这一类型的老师就属于重视讨论,轻视思考之人。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己觉得该“合作”了,学生就得迅速合作,该汇报了,即使学生讨论正热烈,也必须停止,可想而知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
优化对策:让新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集体授课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无法比拟的作用,教师的精讲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知识背景,同时还使学生明确了活动的目的、要求及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教学环节。
3.实施中的误区
(1)小组成员搭配不当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分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不少教师在考虑分组时通常不去考虑小组成员的搭配,就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因此往往这种合作小组成效甚微,很难完成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
优化对策:在合作学习设计基本理念形式观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又可以增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合作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它的运用最为有效。但是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标准:学业成绩的水平;教学语言方面的水平;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和学习风格等。因此,教师可以安排性格内向又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与性格直爽又能扮演提问者的学生同组;不要安排好朋友在同一组,因为组员过于熟悉很容易使讨论变成闲聊;也不要把过于调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否则他们嬉闹会干扰讨论的进行。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还要重新分组,已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学生合作通常以每组3~4人为最佳,可以随时调整为配对形式进行活动,又可以保证每位组员充分参与合作。
(2)“搭车”现象
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当然有时是由小组成员推给的),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这种就称之为“搭车”(free-rider)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当小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份报告,只提交一份设计方案的时候。它还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境,使一些被认为缺乏学习技能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冷落和忽视。
优化对策: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比如一个四人小组中可以分成组织者,设计者,记录员,发言员等不同的角色,大家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可做,而且小组成员还要轮流担任每个角色。这样,每个组员都会尽其所能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另外,为确保合作学习的效果,还要经常实施奖励机制,可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奖励,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在竞赛中,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与合作的行为,优秀生认识到了他人的优势,学习困难生也从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同学间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增强了合作精神和自信心,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指出,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改进了学生对英语问题解决的态度,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解决英语问题能力的提高,对英语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了英语学习活动的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流合作的能力。实践表明: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当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同时达成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相应,所以,如果能把多种教学模式互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真正达成我们的最终教学目标,充分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