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 徐 斌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镇中学

【摘要】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各项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所有能力培养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观察力是创新活动的开端与源泉,观察力的敏锐性、准确性、全面性等品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观察能力品质,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深刻而可靠的感性认识材料,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观察能力;思维;创造性
【正文】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传授知识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并举,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各项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所有能力培养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观察是人借助视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的过程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再现,通常是由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决定贯彻的目的或任务。观察力是创新活动的开端与源泉,观察力的敏锐性、准确性、全面性等品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观察能力品质,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深刻而可靠的感性认识材料,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时,教师首先要强调观察的客观性、准确性,指导学生避免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要歪曲事实,以免使观察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符。比如,在“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实验中,需要用手指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后部,有的学生由于用力过重而引起蚯蚓全身收缩,这个结果是不正确的。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让蚯蚓安定下来以后,再用手指触动其后部,重复几次,就会发现只是身体后部发生反应这一现象,从而得出准确的观察结论。这样,通过观察,不仅帮助学生纠正了观察的假象,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了观察能力的敏锐性,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
  在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进行重点观察的同时,还可以再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由观察、自由研究观察对象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观察对象的更多信息,提高观察能力的全面性,并有利于营造适于新课程的教学环境。如在“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的细胞”实验中,在完成了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等预定任务后,再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观察实验对象。有的学生尝试着去观察番茄的表皮细胞和洋葱的果肉细胞,有的学生还对树叶、头发等材料进行观察,表现出极大的观察兴趣。如果这样长期坚持,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发现。
  三、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
  重点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作一般观察,而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顺序观察——进行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先让同学们观察各种形态的叶,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从上到下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
  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和不同点(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肥厚,营养储存在子叶里,没有胚乳。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储存在胚乳里)从而确定了这两类种子的共性和个性,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拓展观察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生物界绚丽多姿,观察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可以采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多种手段,还可以把课内观察与课外观察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观察途径,使学生养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及观察力的全面性。例如,在“根的形态”教学中,观察菜豆、小麦的根时,可以先观察标本,再通过挂图认识根的不同形态,分清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总结归纳它们的异同。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去观察毛叶丁香、蒿草和青草、鹅尔肠的根。这样,学生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对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根进行观察,不仅准确,而且极为深刻,增加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五、创设教学情景,全方位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只是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中,需要思维能力的参与。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测和设想,从而得到创造性的发现。例如,在学习鱼类体表黏液的作用时,先让学生用手在水盆里捉鲫鱼,鲫鱼有可能从手中滑脱。这时,学生感受到了其体表的黏液,然后启发学生设想:体表黏液的作用是否只是为了从人们的手中滑脱呢?这对于鱼类在水中生活会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可能会得出黏液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减小水的阻力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长期坚持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定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推进生物有效教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