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地理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策略

【作者】 陆荣应

【机构】 广西北流市山围镇初级中学

【摘要】地理学科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有较强综合性较强,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能提升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地理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进行了探讨,作为我们初中地理教学的借鉴。
【关键词】地理教学;参与意识
【正文】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初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信心,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着重大意义。
  一、 初中地理教师应当转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教学仍然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模式,讲台上教师讲得怡然自得,台下学生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天马行空,甚至上课睡觉。这种传统的教师独家经营模式,既费时又费力,教学效率也不高。 
  要改变这种困境,我们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让自己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只有教师转变了理念,将灌输式变为启发式教学,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让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的方式、方法切实着力于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来提升教学质量。 
  二、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地理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将地理教学中的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静心设置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力。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新颖的导语,以求在教学中敲好“第一锤”,从而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一些优秀的教师其教学导语都是很讲究的,都是精心设计的。比如我们在讲自然植被分布的时候,我会讲“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典故,并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学生会因为好奇,参与进来,积极思考。 
  2.教学用语生动活泼,巧用歌诀、谚语、顺口溜等教学。如讲大陆性气候时,为了表现其昼夜温差大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来表现;在表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时,可以用“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讲降水形成原因时可归纳为“水汽饱,气温降;凝结核,相碰撞;体重加风雪降。”这样学生又好记又好理解。 
  3.课程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疑中生奇,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渴求。如讲地形对气候影响时可以提出,乞力马扎罗山在赤道却为什么终年积雪,成为赤道雪山?非洲赤道东西两侧为何气候不同? 
  4.让学生有成就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随时有成功的感觉。练习题的设置、课堂提问的设计都要难度适合,让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回答出来,学生才有信心来参与地理学习。 
  三、密切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敢于参与 
  传统教学中,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是不够的,终其原因是学生往往存在畏惧心理,不敢参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总是很少的学生愿意回答,甚至没有学生回答,老师只好自问自答。这些除了与学生的学业有关,还与师生关系是否密切有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密切师生关系,积极主动关心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课堂上的需求,学生才愿意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课堂气氛尽量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分严肃的课堂氛围,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多开设课堂讨论,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结束让每组选派代表讲解组上的讨论结果。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核心,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意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鼓励和倡导那种学生全程参与教学的模式。所谓全程参与模式即是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内容的设置、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课后学习等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效参与。为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会问”:
  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发问。例如,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先对日本国土狭小,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却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特点做了简单的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提问。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会问”。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
  1.对地理现象本身进行发问。例如,学习南极洲时,提出“南极大陆地处高纬,表面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可是地下却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是为什么?”;  
  2.对标题进行发问。如学习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时,提出“为什么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进一步提出:“影响我国冬夏季节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等等;
  3.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如 “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但为何经济为发达的经济”,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地图或部分文字资料反映的知识用问题的形式提问出来。例如,“地球的大小”这幅图,通过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和最大周长三个角度反映了地球的大小,图本身也反映了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的角度提出问题。
  另外还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应肯定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大胆行为,发现其积极思维的“闪光点”。这样,学生逐步养成问的习惯,做到“会问”。
  (2)引导学生“会想”:
  会“想” 就是培养学习地理的思路,即地理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剖析问题,教会解题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  
  如学习中国的地势时,我先从“大江东去”的诗句,引导学生说一说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流向及描述大江东去的诗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何我国河流流向大多自西向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中国地势分层设色图,观察中国地势的高低情况,获得总体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及三级阶梯的印象,接着边引导学生交流分析边画出地理略图,通过引导分析和画图演示,学生不但认识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从平面、剖面学会了分析中国地势及地势对河流流向、气候影响,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形成了据地形分析气候和河流流向的思路。  
  (3)引导学生会学区域地理:
  学习区域地理,不但要掌握区域地理知识,更要学会区域学习的方法。以“认识大洲”为例,通过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掌握亚洲的地理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等区域)”的方法是先学习自然环境(包括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然后是结合自然环境知识学习人文环境(人口特点、经济发展、风俗文化等)。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还要用比较法对总结国家和地区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地理差异,对区域地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  
  (4)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中可在每节新课结束之后,引导学生板板书和板图把地理教材内容取其精华提纲挈领地归纳掌握。  
  人有千差万别,因而学生群体中客观地存在着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我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差异参与的作用。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在课堂上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使优等生产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积极参与课堂教教学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在学习中获得了乐趣,获得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