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再探
【作者】 鲁康峰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一直是前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启迪;激发
【正文】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发散思维与想象。就地理课而言,创设适宜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能“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鼓励其积极思考,打破陈规,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地理教师,要使学生乐于学你所教的地理知识,主动地进入“乐学”境界。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使其了解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思索和研究,再加上教师的认真辅导和鼓励,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人,从而达到促进其思维发展、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讲地理故事、观看录像、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三、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须疑,疑则生智。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考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创新思维是地理创新教育的核心,只有在教学中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勇于超出常规想象,才能使学生在障碍、迷局面前通过创新思考去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拓展思维空间,从多侧面去分析问题,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思维和方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比如在讲到西亚时,我给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沙特阿拉伯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严重短缺,采取哪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但多数地区种树又严重缺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集思广益,想出了很多新方法,虽然有些方法的可行性仍存在疑问,但学生思维的角度是多样的,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再如讲到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问题时,我就让学生就“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展开辩论,一般认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然而,沙尘暴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有趣问题。一些学生查找了有关资料,提出了不同观点: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等。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展开辩论,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各抒己见,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创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凸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四、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发展创造力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境保护、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比如像今年3.31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学生没能参加这项全球性的公益活动,但我在班里就该活动组织了全班同学的一次小讨论。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我就这个活动给学生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一小时活动将时间定在3月最后一个周六举行,而不是定在6月或者12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举行?”学生通过对该活动的讨论,进一步理解了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潜力,都具有可发展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又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去。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海军;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07年01期
[2]章学清;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徐特立研究;2002年02期
[3]任海英,隋志宏;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00年04期
[4]周彦忠;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09年28期
[5]陈太勇;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4期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发散思维与想象。就地理课而言,创设适宜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能“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鼓励其积极思考,打破陈规,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地理教师,要使学生乐于学你所教的地理知识,主动地进入“乐学”境界。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使其了解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思索和研究,再加上教师的认真辅导和鼓励,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人,从而达到促进其思维发展、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讲地理故事、观看录像、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三、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须疑,疑则生智。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考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创新思维是地理创新教育的核心,只有在教学中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勇于超出常规想象,才能使学生在障碍、迷局面前通过创新思考去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拓展思维空间,从多侧面去分析问题,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思维和方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比如在讲到西亚时,我给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沙特阿拉伯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严重短缺,采取哪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但多数地区种树又严重缺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集思广益,想出了很多新方法,虽然有些方法的可行性仍存在疑问,但学生思维的角度是多样的,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再如讲到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问题时,我就让学生就“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展开辩论,一般认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然而,沙尘暴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有趣问题。一些学生查找了有关资料,提出了不同观点: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等。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展开辩论,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各抒己见,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创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凸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四、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发展创造力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境保护、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比如像今年3.31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学生没能参加这项全球性的公益活动,但我在班里就该活动组织了全班同学的一次小讨论。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我就这个活动给学生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一小时活动将时间定在3月最后一个周六举行,而不是定在6月或者12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举行?”学生通过对该活动的讨论,进一步理解了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潜力,都具有可发展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又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去。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海军;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07年01期
[2]章学清;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徐特立研究;2002年02期
[3]任海英,隋志宏;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00年04期
[4]周彦忠;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09年28期
[5]陈太勇;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4期